6月19日是苏联和白俄罗斯战争作家瓦西里·贝科夫(1924-2003)的100周年诞辰。
白俄罗斯国家档案馆-文学艺术博物馆以“孤独与永恒”为题举办的贝科夫诞生百年纪念展览6月12日开幕。
该馆还邀请贝科夫研究者、传记作者、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和艺术史学家参加了圆桌会议。
位于明斯克州日丹诺维奇农庄的瓦西里·贝科夫别墅博物馆从6月19日到22日纪念作家的百年诞辰。除了平日的展品,观众还可以参加文学讲座和知识竞赛。
瓦西里· 弗拉基米罗维奇· 贝科夫生于1924年,参加过伟大卫国战争,两次负伤,1949年登上文坛,后以1960年发表的《鹤唳》成名。
从20世纪60年代引进的《第三颗信号弹》开始,贝科夫的多部作品,如《活到黎明》《方尖碑》《狼群》《一去不回》《鹤唳》《索特尼科夫》《灾难的标志》《第五个死者》等陆续译入了汉语,在中国出版。
“贝科夫作为真实而不加粉饰地描写战争的作家得到广泛承认。”刁绍华编《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词典》介绍说,“贝科夫继承维克托·涅克拉索夫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长篇小说传统,反对文学中的虚假英雄主义。他的创作核心是战争的日常生活及其恐怖、饥饿和严寒——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随时准备帮助他人,但这种品格也与卑劣并存。贝科夫笔下的士兵往往处在突如其来的,似乎绝望的处境中,面临必须解决的道德问题。”
(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