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从《南音雅艺:破圈之路》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6月26日   19 版)

        《南音雅艺:破圈之路》,蔡雅艺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24年5月,108.00元

        ■黄哲斌

        当下,仍有很多人从西方音乐视角来认识中国的传统音乐,这亟待改变。

        在与《南音雅艺:破圈之路》作者、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代表性传承人蔡雅艺老师,陆续做完新书分享会、读书会后,总会有听众在听完以南音琵琶、洞箫、三弦、二弦及曲唱为核心的南音经典合奏形式展示后,不自觉地以西方的管弦乐、室内乐来将其类比,试图以此理解南音。

        这是长久以来的一种普遍现象。过去数百年间,方方面面的历史原因导致西方文化占据了话语权,西方音乐也因此成为了世界音乐中所谓的主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认识上将音乐分为以大小调和声体系为主流的西方音乐,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音乐或地方音乐;甚至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就是因此应运而生的——它在18、19世纪欧洲殖民主义疯狂扩张的时代背景下诞生时,就是用来比较研究那些欧洲人鲜见的音乐文化。西方音乐追求个性与美感,追求情感的表达,因此动听的旋律、丰富的音乐层次与节奏变化、高超的唱奏技巧等成为了核心,并以此为听众服务,这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评判音乐好坏的标准,直到现在仍占据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

        但人类创造的音乐无穷尽,所建立的音乐体系更是纷繁复杂,怎能说某一种音乐就是最好、最先进的,就必须以它为中心?对于中国人而言,music不等于“乐”,中国数千年传承下来的音乐体系就与此不同,它一直有自己的音乐逻辑、音乐审美,我们的南音(泉州弦管)就是最好的例证。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它起源于唐,形成于宋,有完整的音乐体系,偏居东南一隅泉州使它的唱法和演奏最大程度保留了唐宋时期的特色,上千年来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很适合作为中国音乐历史连续性的代表。

        首先,南音不是用来表演的。在经典南音演奏中,演奏者是面对面相对而坐,而不向前朝向观众,这意味着演奏的主要目的不是展示。一个典型的例证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泉州王今生市长抢救性组建泉州民间乐团、推动南音专业化之前,有相当多民间南音活动是在馆阁内或是家中等私人场所进行的。因此南音虽然可以表演,但为公众演出并非主要(见书中《泉州的南音与南音的泉州》)。此外我们从称呼也可以窥见一二。在闽南,较有名望的南音前辈和老师、医生一样,一般被称为“先生”(简称“先”,“某某先”),而圈外人所称的“南音艺人”“南音音乐家”“南音演奏家”,其实是不准确的。

        其次,南音对乐器有约束。以琵琶为例,目前常见的、经过改革的竖抱民乐琵琶是一门独奏乐器,音箱大而饱满。但南音琵琶是古老的横抱琵琶,它更像是敦煌壁画中“飞天”手中的乐器。它在南音中是一门合奏乐器,为了控制音量,防止其盖过洞箫、三弦、二弦,保持了原始的形制,其目的是为了节制以相互配合(见书中《“情不系于所欲”——论操琴者与斫琴者》)。

        最后,南音在西方音乐的审美中很难被称为“好听”(见书中《音乐视角下的“此山彼山”——南音〈山险峻〉与〈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它节奏缓慢,也没什么华丽技巧可言——南音琵琶可说是汉族弹拨乐中最简单的乐器,所有的指法只围绕“点、挑”两个动作展开;二弦声音嘶哑,常被南音先生称为“很吵”的乐器。

        南音甚至不能抒情,蔡雅艺老师认为,一个好的南音演唱者不应在演唱中代入角色,渲染情绪,而是要作为一个故事的讲述者,把故事说好。

        然而就是这样一门不炫技、不抒情、“不好听”的艺术,不仅在泉州存活了千年仍在继续传承、向东南亚传播发展,还“哺育了泉州南戏,先后孕育诞生了梨园戏、傀儡戏以及高甲戏、打城戏、布袋戏”(见本书杜亚雄先生所撰序言)。因为南音实际上是一种文人修身养性的音乐。蔡雅艺老师表示,南音虽然是在玩,但玩的内容是“规则”,众演奏者依照“规则”,在曲目中有节制、有配合地完成自己的部分。这让我们可以很快把它与另一门古老的乐器——古琴联想起来。文人手中的古琴一样的单调、节制,历史上它与南音一样,使用蚕丝弦(目前古琴已引入钢丝弦,南音二弦仍继续使用丝弦),不仅容易磨损,用力不当或者天气不佳冷热干湿都容易断弦,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备弦、调音,据说弹琴之前还须焚香、净面、更衣等,非常磨性子。那么为什么文人还是愿意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做这件事情呢? 中国人弹琴,最终目的从来不是为了登台表演、展示,获取名利等,而是通过它,来实现修炼心性的目的。在中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句话恰恰不是用来夸奖一个人多才多艺,是复合型艺术人才,而是赞扬他的心性修为已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先人为自己树立了很高的道德标准和人生追求,本意是通过追求真理不断完善自己,进而使国家和民族变得更好,最终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目标。这种伟大的精神,沿着历史的道路把中华民族的人心像麻绳一样扭在一起,越来越粗、越来越坚韧,无论怎么拉扯怎么刀砍斧剁都不会断,所以在中国,才会出现这样一门传承千年而未曾变色的古乐。

        回望过去,此前产生的所有文明中,历经两千年以上,即使遭遇王朝更替仍保持文明特征连贯性的只有我们中华文明。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实事求是地追求真理已经刻在了骨子里,中国人的心胸和志向,在大处和小处都是一以贯之的坦荡,大到心系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小到桌前抚琴,都是在修炼心性,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这种变好使人们对国家和民族有一种使命感,不是分裂它瓜分它,而是形成合力,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使大家团结、统一,变得更好。这种思维方式,已渗透入国家治理和社会制度中,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思想观念和制度设计里,成为了深刻影响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关键。

        回过头来看,音乐只不过是当中非常小的一块,但是我们仍可以以小见大,从中窥见中华文明的独特特征。当然,中国的音乐也不只有文人音乐,仅修身这一种作用;中国也有数不清的、丰富多彩的俗乐,也可以愉悦身心,不必时时都正襟危坐。但我们在看待中国传统音乐的时候,不宜再带着固有的思维,只会用西方的观念来套用、代入,如试图以这种方式来认识中华文化,那一定会产生不小的偏差——因为只有当我们把自己虚心地变成一张白纸,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厚重历史才有足够的地方可以涂抹。我想大家在尝试着敞开心扉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文化,如读一读这本《南音雅艺:破圈之路》后,一定会有很多新的、不一样的体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