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为经典祛魅,让经典焕新

    杨东方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6月12日   10 版)

        《〈黄帝内经〉通识》,刘鹏著,中华书局2024年5月第一版,56.00元

        美国在十九世纪最早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与之相对的是专门教育,概念的提出者帕卡德教授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在学习一种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泛而言之,专业教育之外的所有教育都可以称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所要达成的目标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全面的人。这也许可以概括“中华经典通识”丛书的追求,也是我们对该丛书新出的《〈黄帝内经〉通识》一书的期待。

        中医典籍是中华经典当中不容有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国人,无论是从小感冒要喝的热姜汤,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任督二脉,都可以在中医典籍当中找到与之有关的内容。人们在接触中医时,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这是开展中医通识教育的有利因素。但是目前的中医通识教育,无论书籍还是课程,都还比较欠缺,刘鹏教授《〈黄帝内经〉通识》一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黄帝内经》一书,在古代医家眼中“犹儒者之五经、四书也”,是每个学医之人的必修课,被誉为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假如能由《黄帝内经》登堂入室,则对正确理解中医药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善莫大焉。但《黄帝内经》原书文辞古奥,对现代人来讲,理解起来十分困难,而且书中充满各种神秘主义的论述,甚至书名也被冠以人文初祖“黄帝”之名。“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其对知识本身的敬畏超出了合理的范畴。如果不能打破神秘主义的枷锁,今人很难正确理解《黄帝内经》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和鲜活思想,更遑论合理应用了。因此,对之祛魅,就成了《〈黄帝内经〉通识》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书中,刘鹏教授通过将附庸其上的神秘色彩逐一剥离,还原《黄帝内经》的本来面目。具体来讲,首先,通过考证《黄帝内经》的成书历史,破除了书籍来源的秘密,明确告诉我们经典的地位并非是与生俱来,而是人为构建的结果。虽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然而,至今仍未有充足的其他依据证实《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即为今本《黄帝内经》,刘鹏教授通过详实的学术史梳理指出,今本《黄帝内经》大抵并非《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而更可能只是同名异书。

        其次,通过分解书中内容,将散落在《黄帝内经》各个章节的思想贯穿起来,集中在一起,形成一条主线。全书内容被归纳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宇宙、生命、疾病和养生。为什么人和宇宙是一体的? 为什么一碗由花花草草煮成的汤就可以治病? 为什么西医没有所谓的养生概念? 对这些很多读者都感兴趣也感到困惑的问题,作者都给出了明晰、到位的回答,启人心智。书中有意剔除了过于专业的内容,避免陷入争论具体问题的泥淖之中,也防止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可以帮助读者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理解《黄帝内经》的思想。

        最后是对《黄帝内经》的影响进行论述,梳理了该书经典化历程,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黄帝内经》经典地位的形成,实则与后人的缀补、校勘、抄刻、训诂、注释、发挥等各种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密不可分。

        当前,《黄帝内经》作为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必修经典,在引导中医学子入门、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基于《黄帝内经》展开的医疗、教育、研究活动也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相信刘鹏教授的解读,将使《黄帝内经》蕴藏的天人相应观、生命观、疾病观、养生观等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并被应用于养生保健等活动中。

        还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刘鹏教授在行文中十分注重化繁为简,以简驭繁,并善于使用图表等形式呈现扎实的史料与深度的思考,一方面与文字叙述形成互动,一方面也增添了阅读趣味,实现了专业性和通俗性的平衡。

        (作者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