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学人的藏书

    ——藏书与著述随笔之一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6月12日   17 版)

        ■王建辉

        谭其骧在给邓云乡《文化古城旧事》的序中写道:“教文史的大教授通常都藏书几万册。”这说的是大教授,应该不为太过。

        藏书为了什么,不过为了资用。许多学者看重藏书,广泛搜求,确实是以为学问之资的。这可以先举章太炎黄侃做一个例子。

        章太炎一生有多少藏书无从确知,他的学生陈存仁1930年曾到太炎在上海的寓所,说那“有木版书近八千册”。1934章迁居苏州后又曾造一小楼做藏书楼。太炎的藏书多是他的批本、点本。他的遗嘱的第二部分,特地谈到对他的藏书的处置,在他眼里这是仅次于教导儿孙如何立身的大事:“余所有书籍,虽未精美,亦略足备用,其中明版书十余部,且弗轻视,两男能读则读之,不能读,亦不可任其蠹坏,当知此在今日,不过值数千金,待子孙欲得是书,虽挥斥万金而不足矣。”

        黄侃治学二十余年,一直都努力搜求自己所需所喜的书籍。现存黄氏书札中不少都是谈论买书事宜的。1928年,他给女儿黄念容信:“我欲购《铁云藏龟》、《藏陶》、《殷墟书契》(前编),尔试之上海各书摊。”1932年6月10日与陆宗达书中也说:“前嘱河南关君(罗叔言门人)《殷墟文字存真》,务望致之。虽价昂亦不惜。”有人还记下这样一件事:“又导(章)至后厅,观近购道藏全书,罗列几案,几无隙地。手自整理,兼语之曰:‘此丛书中多人间不经见之本,即其他有关于诸子史地山经丛记之书,虽不乏流传,然异文异义,亦足为考证订补之用。此次竟得窥其全,可谓近月来一大事也。’”而此时距他去世,只有半个月了。黄在自己的藏书书目册上,曾写有这样一首诗:“稚圭应记为佣日,昭裔难忘发愤时。十载才收三万卷,何年方免便书痴。”从这种购书的喜悦和恨书不富的感叹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发愤治学嗜书如痴的大师形象。黄氏藏书的特点,一曰藏为用;二曰尽可能搜尽某一课题的有关著作;三曰不惜价昂也要觅得;四曰自订藏书书目册。这是一个将藏书和治学合一的典型。颜之推说:“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黄侃实有过之。

        还有不让章黄的。郑振铎是现代藏书大家,藏书胜于章黄,有近10万册藏书。他曾说过自己“搜访所到,近自沪滨,远逮巴黎、伦敦、爱丁堡。凡一书出,为余所欲得者……典衣缩食不顾也”。他也说他的藏书是“为了自己当时的和将来的研究工作和研究计划所需的。因之常常有‘人弃我取’之举”。这也是以藏为用的一个显例。

        藏书丰富,自然并不是面面俱有。罗尔纲早年写《师门五年记》说胡适藏书丰富,晚年作胡适杂忆特写藏书一节,说他所藏书主要是中国哲学史方面的,而文史的几乎没有。如胡开的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中不提《资治通鉴》,胡家压根儿就没有这本书,虽然胡早年就读过这本书。这也是藏为用的一个例证,因为胡适的专业方向是哲学史。

        学者们藏书,有一种美德就是天下为公。

        戈宝权曾将14000多册图书赠送给故乡的南京图书馆,后者特辟“戈宝权藏书室”收藏。胡绳共有藏书5万册,其中3万册陆续赠送他年青时曾生活工作过的地方的人民,襄樊市图书馆早已收到他首批捐赠的5000册图书。这些都表明了一个学者以图书为天下公器的襟怀。

        学界之大,也有不大藏书的学人。据蔡美彪说,范文澜便没什么藏书。

        钱钟书是读书最多之人,却是没什么藏书的人。

        以研究《汉书》著称的陈直,家中并无《汉书》。

        熊十力很少有藏书。任继愈说,熊十力博览群书,不讲究版本,手头藏书很少,可以说没有藏书,认识的学者中熊先生是唯一没有藏书的学者。这里的原因,我想:其一,熊十力一直在经济困顿中谋生;其二,熊的哲学天空在于体大思精,而不在于书的广征博引和一书一册的得失,如熊的学生吴林伯说,熊依手头之书即能做出不同凡响的文章,“殊不知上下四方,万象森列,却是先生的书库,先生平时仰观俯察,观其会通”。这很有代表性,算是对以上学者不藏书的一个典型分析。

        说说作家的情形吧——

        鲁迅藏书有4000余种,14000余册。他曾在致赵家璧信中说:“本来,有关本业的东西,是无论怎样节衣缩食也应该购买的,试看绿林强盗,怎样不惜钱财以买盒子炮,就可知道。”鲁迅的这个比喻很独特,也很能说明问题,书便是学者的盒子炮。藏书就像是手中的武器,藏书是为了做学问,多着眼于实用。鲁迅购书以及别人送了他什么书在日记后面有书帐,曾有人专门研究过这个书帐。鲁迅逝世后,他的藏书曾有过一些风波。曾有报载鲁迅家属拟将其藏书出售,这实际上是在周作人的授意之下的所为,幸得许广平和鲁迅好友郑振铎、唐弢等的及时抢救,这批藏书才得以保全。

        郁达夫在作家里是藏书最多之人,也可以说是读书最多的一个。他读的多是小说,藏的也多是小说,这个小说多是外国小说。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话:“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

        巴金在上海的寓所有七间房子用以藏书。

        不要说更多的例子了。作为一个编辑,整日与书亲和,似也应该多有一点藏书,不能不多知道一点关于书的知识与掌故,至少是多读一点书。我知道有的编辑名家是有藏书的。像丁景唐、倪墨炎、姜德明都是作编辑的人,也是当代有数的藏书家。有人曾写一篇《老范的书房》的文章,便说的是老编辑范用与书的故事。由学人的藏书而倡导编辑也做一个藏书家,读者如果以为是本文的主旨,我是不打算否认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