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从一本到一套书:逾卅载出版流转

    王海燕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6月12日   14 版)

        侯会先生的《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以下称“中国”)和《讲给孩子的世界文学经典》(以下称“世界”)自201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截至2022年年底,总印数近40万册,算长销。两书均转为“三联中读”音频课,销量都不错。这一版权期已结束,修订再版的新书马上就要面市了,作为这套书的责任编辑,不禁想起了十多年前与此书的初次相遇。

        出版缘起

        2010年秋天,研究生刚毕业的我入职出版社做编辑,无意中在新浪博客看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侯会盘点自己著述的文章,其中有一本普及读物《中华文学五千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辗转联系上侯先生,问他借来这本书,打开后我就放不下了。书中所述内容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但被侯先生讲述得妙趣横生。那几天,由于沉醉其中,以至于有次下班回家坐公交车竟然坐过了站。

        还书时,我又从侯先生那里了解到书背后的一些故事。20世纪80年代,侯先生的女儿出生后,他就盘算着能不能写本书陪伴孩子长大。这个念头的产生,还和他之前到一所中学听课的经历有关。当时,挨着他的小课桌上,除了一本语文书,就是各种课外参考书,他随手翻看,无非是些东拼西凑的知识点,枯燥乏味,想来孩子是很难读进去的。侯先生想:能否专门为孩子写一本谈文学的书,由远古神话讲起,再到先秦诸子、《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把孩子们在课堂上拾取的零珠碎玉,穿成一条闪闪发光的项链。

        有了这个想法,侯先生就开始动笔,为了能让孩子感兴趣读下去,每写一段,他都要朗读、录音,自己听,再找个中学生听。中学生若听得懂,而且感兴趣,这一段就算“过”了。否则,就重新来! 经冬历夏,书稿终于完成。他投稿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张中行先生看到稿子后赞不绝口,但因故未能在人教社出版。和侯先生素昧平生的张中行先生把书稿推荐给中国青年出版社,并问书法家启功先生求题书名,该书于1992年在中青社正式出版。一上市就受到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于1995年荣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1996年入选“希望书库”,又被教育部列入“中华文史知识课程内容与教学指导书目”,前后印数近六万册。此后,应中青社之邀,侯先生又撰写了《世界文学五千年》和《中华文学五千年·近现代部分》,同样受到读者欢迎。

        1995年这套书还由中国台湾出了繁体字本,在岛内风行一时,不止一所中学把它定为语文搭配教材或高中必备参考书,并且有位中学语文老师还专门针对此书编写了系列测试卷。一些大学开设的文学课程,也将此书列为必读书或者参考书。

        从侯先生处了解到这些,我感慨万千。作为编辑的张中行先生,对优秀书稿的力荐和成全,让我动容。作为学者的侯会教授,我上学时只知道他是古代文学教授、水浒专家,其著作《水浒源流新证》是元明清方向的学者绕不过去的经典著作;真没想到,他曾为学术普及工作下过如此功夫,做出如此骄人的成绩,真让人赞佩。得知这本书在中青社的版权早已到期,我决定再版,让其焕发新的生机。

        出版历程

        这是我做编辑后第一次申报选题,心中自然有些忐忑。我都忘记这个选题被否了多少次,只记得有同事告诉我,在一次选题会上,社长不无惆怅地说:“怎么办? 王海燕又报那个选题了。”其实,那时初出茅庐的我根本不懂出版是什么,只是粗浅地认为:这个书稿的内容很好,好的内容理应得到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读者受益。社选题会否定的理由是:这是将近二十年前的旧书,当时再受读者欢迎,现在也过时了;再说这年代有多少人会对讲文学的书感兴趣? 当然,还有一个不好说出口的原因就是对我这个“新人”的眼光和判断不信任。

        在我不言放弃的坚持下,选题终于通过了。就在我和侯会先生商量怎么修订调整时,又被家有初中生的总编辑叫停,他说:“现在中学生作业都铺天盖地做不完,是根本没工夫看这种课外书的。”我自然和他据理力争,就在僵持不下的时候,总编让我逐个去征求选题会人员的意见。于是,我拿着书稿,分别去每位老师面前讲这个书稿的各种好,可能是碍于“面子”吧,他们分别都表示同意。当我把这一情况反馈给总编时,他只能“无奈”答应我继续往下做。

        经过和侯会先生反复沟通商量,他综合初版后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对书稿做了深度修订:各节内容普遍做了调整,删减了冗赘内容,增益了脍炙人口的诗文新例。为了阅读的方便,还增拟了活泼醒目的小标题。书后并新增辞典功能。对全书文字也做了精心润色,还选取精彩插图分插于各节,文图并茂,大大提高了书籍的趣味性、可读性。在修订内容的同时,我和侯先生也在商量书名,前后想了二十多个书名,请身边的同事、朋友投票,大家一致投给“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我也觉得这个书名比较明白直接,能够切中目标读者群的需求。

        2011年8月,《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上下册)终于面市。时隔二十年,家长和孩子并没有忘记这本书,出版不久,就开始加印,北京电视台做了特别推荐,多家报刊登载书讯,《武汉晚报》还对作者做了专访。有人说:陪伴了我整个中学时代的一本书,现在又开始陪伴我上初中的孩子;还有人说:本来是给孩子买的书,没想到我自己先入坑了,读到手不释卷;有中小学语文老师指定其为孩子学习语文的配套读物;还有大学语文老师拿来作为“大学语文课”教材……

        此时,侯先生又告诉我一件往事:当年,他一个朋友的儿子就读于一所中学名校,在理科班名列前茅。可读了此书后,对文学产生了极大兴趣,非闹着改学文科。——他后来学的是广告传媒,毕业后还挺有出息。一本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这真是让人想不到。由于有较好的市场反馈,中青版的《世界文学五千年》和《中华文学五千年·近现代部分》在经侯先生修订后,分别更名为《讲给孩子的世界文学经典》(上下册)和《讲给孩子的百年文学》于2012年1月和6月跟进出版,这两种书也同样受到读者的欢迎。

        作为职业生涯中策划责编的第一本书,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还是挺欣慰的,同时,也庆幸自己当初的执着坚持。这让我更加坚信:内容是王道,好的内容永远会受到读者欢迎。后来,我更换单位到三联书店工作,在申报这套书稿再版的选题时,同样遇到各种阻力,还是在我的一再坚持之下,于2018年修订再版,依然沿用原书名,“中国”将“古代部分”和“近现代部分”接续起来,由原来三册变为四册,“世界”由原来的上下册变为三册。

        这次再版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力,很多专家学者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如,首都师范大学段启明教授说:给孩子们讲“中国文学经典”,谈何容易! 侯会老师以自己多年的研究,在这套书中把极复杂的问题,讲清了,讲活了,条理清楚,语言活泼,做了一件大好事!北京师范大学李小龙教授说:侯会老师的这套书源于他给自己孩子的讲解,既轻松有趣,又严谨扎实——这八个字能融合在一起,实在太难得了。虽然书名有“讲给孩子”的限定,其实,每一个非中文专业的读者都可以选读。

        出版价值

        这套书为什么一直广受欢迎,我想原因不仅在于此书对文学的介绍全面而精当,满足了读者了解中外文学的基本需求;还在于作者把“搞学术”和“讲故事”结合了起来。

        先说“中国”吧,全书虽然是以作家、作品的“个案”为主体,但同时却鲜明地贯穿着一条“史”的线索。行文没有“编”“章”等叠床架屋的复杂结构,而径以一百三十九节从“远古神话”讲到“张爱玲”,使四五百位文学名家、近千篇(部)经典作品,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都有着确定的“位置”和各自的光芒,从而展示出各历史时期的文学风貌。整体看来,脉络清晰、轻重得宜,用“史”的线索穿起来孩子们在课堂上拾取的有关中国文学的“零珠碎玉”。

        书稿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也是既具学理性又通俗明白。就说很多孩子都熟悉的《水浒传》吧,作者一是选择了宋江、林冲、杨志、鲁达、武松等人物进行具体的分析,因为《水浒传》是明清“英雄传奇”类小说的巅峰之作,讲解、分析和欣赏一系列英雄人物的“传奇性”,这正是作品本身的性质、类型所决定的。二是讲解了很多孩子读《水浒传》时困惑的问题:“招安”与“忠义”。如此轰轰烈烈的一次起义,为什么最终竟然“全伙受招安”了呢?

        我们来看原文:(宋江)终于率领义军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有人因此批评宋江是葬送起义大业的罪人。其实他不知道,“水浒”故事最早是在南宋时创作、流传的,那会儿正是宋金交战的岁月。由于外族入侵,许多汉族造反者纷纷接受朝廷招安,改称“忠义军”,调转枪尖跟女真人作战。一时之间,接受朝廷“招安”成了顺应民族大义的历史潮流。《水浒传》渲染宋江受招安,大约便跟这一历史现实有关……这一段作者从历史背景出发的讲解,相信一定能为小读者解惑,同时也会启发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关于“招安”与“忠义”的问题,这是《水浒传》研究中的大题目。在本书中不可能深入阐释,但以浅显的语言讲给孩子们,给以启发,这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为了“软化”学术的严肃面孔,书稿中还穿插不少有关文学家的逸闻趣事。例如“捉刀”一词,原来出自曹操。书稿在“宰相诗人曹操”一节中讲述:人不可貌相。据说曹操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一次匈奴使者来见他,他怕自己不能震慑敌国,特意选了个仪表堂堂的部下装扮成自己,自己则扮作侍卫模样,在一旁提刀站立。等那位使者离开,曹操派人去刺探使者。使者说:魏王仪表不凡,的确很威风,可是他身旁那位“捉刀人”,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呢!

        侯先生曾说过,“世界”比“中国”难写,因为有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写“中国”,只用注意时间维度,不必考虑作者的地域。但写“世界”,除了时间,还有作者的国别问题。——高等院校使用的外国文学史教材,各章的标题往往是“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十八世纪美国文学”…… 以百年为单元,更像是各国的文学断代史拼合在一块,很难看出相互之间的联系。

        “世界”的写作,侯先生则尝试运用“真正的混合编年”模式,即打破世纪的藩篱和国家的边界,把世界看成“地球村”,尽量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文学的演进,在可能的情况下照顾到地域与国别。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进行横向比较,看看在同一时代里,有哪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作者在进行着创作活动,他们之间有无联系和影响。

        比如,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短短几年内,有十多位欧美文坛“大腕”降生:1795年出生的英国诗人济慈、1797年出生的德国诗人海涅、1799年出生的俄国诗人普希金和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三年后,法国的大仲马和雨果也降生了。再过一年,是法国的梅里美。1804年,是法国的女作家乔治·桑和美国小说家霍桑,1805年,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十年间,就有这么多大师级的作家“扎堆”诞生,这个只有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方面,才能探究其深层次的因缘。

        此外,和“中国”一样,在对名家名作的介绍中,也穿插了不少掌故趣闻。例如雨果写《巴黎圣母院》时,为啥把衣服锁进柜子里,光着身子裹条毯子奋笔疾书? 巴尔扎克为什么写着写着突然嚎啕大哭起来? 身为贵族的托尔斯泰为何要自己砍柴、挑水、缝皮靴? 马克 · 吐温的笔名又是怎么来的? ……

        从“中国”到“世界”,从一本到一套,1992年到2024年三十多年间的出版流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作为责任编辑,能够深度参与其中,何其荣幸!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