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当前,新一代数字技术得到蓬勃发展和深入应用,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培育数字人才、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愈加迫切。让数字人才竞相涌现,进而为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我国数字经济才会更具活力。

    加快数字人才培养 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6月12日   18 版)

        ■史爱武 杨凯

        为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人社部、中组部等9个部门印发了《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要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用3年左右时间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这是在深刻洞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数字人才培育目标和方向提出的可行路径,彰显了我国建设“数字人才强国”的决心,也为数字经济的发展筑起“蓄水池”。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56.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0%以上,接近于第二产业。数字经济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而数字人才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直接决定着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

        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持续高涨的数字人才需求,数字化、智能化岗位大量涌现,对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数字人才的需求量激增。一方面,每年高校毕业生超千万,不少年轻人面临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企业数字化发展产生大量新岗位,却难以招到合适人才。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数字人才总体缺口约在2500万至3000万。数字人才对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加速,我国数字人才缺口持续扩大,数字人才供给不足、人才素质与产业相关岗位需求不匹配、关键核心领域创新能力不够等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更多高质量数字人才,已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行动方案的出台旨在系统性地培养这类人才,部署了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数字技能提升行动、数字人才国际交流活动、数字人才创新创业行动、数字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行动、数字职业技术技能竞赛活动等6个重点任务,培养一批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数字素养和专业水平,以满足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在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方面,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数据安全等数字领域新职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关键,制定颁布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培训教程,分职业、分专业、分等级开展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可衔接认定相应职称。

        在推进数字技能提升行动方面,适应数字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大力培养数字技能人才。加快开发一批数字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基本职业培训包、教材课程等,依托互联网平台加大数字培训资源开放共享力度。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支持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加强创新型、实用型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培训。

        如今,全国多地掀起数字人才培育热潮。北京、浙江、湖北等地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培育适应数字经济产业的数字人才。北京发布《北京市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提出着力培养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技能领域,每年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精于实操应用、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技术技能人才1万人,不断推进专业技术人员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浙江省出台《浙江省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末,围绕数字化管理、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工程应用领域,培育数字技术工程师1万人以上。湖北省出台《关于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的通知》,决定从2023年起至2030年,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数字技术领域,力争每年培养数字技术技能人员2000人左右,不断壮大数字技术工程师队伍。

        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标识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其中还专门新增了“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小类,发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13个数字技术类新职业和数字化管理师,并且制定颁布了国家职业标准。“总体而言,数字化浪潮扑面而来,加快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提升数字技能和素养已时不我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马源表示。

        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

        数字经济存在规模效应,数字人才具有集聚效应。要搭建数字人才创造价值的高等级平台,提供更多重大问题解决场景、创新创造创业场景,让生产要素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更加有效释放数字人才的活力,实现创新与创业的互相成就、人才与事业的双向奔赴,释放数字人才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

        数字人才集聚有助于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显著提升一个城市或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行动方案提出,每年将培养培训数字技术技能人员8万人左右,将加强高等院校数字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力度,并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作用,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培养出产业亟需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快构建基于产业实际需求的数字人才培育方案,依托产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学校、企业、研究机构、实践机构等人才培养生态“一张皮”,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

        行动方案从优化培养政策、健全评价体系、完善分配制度、提高投入水平、畅通流动渠道、强化激励引导等6个方面提出多项政策支持。比如,畅通企业数字人才向高校流动渠道,支持高校设立流动岗位,吸引符合条件的企业高层次数字人才按规定兼职,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数字领域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按照国家规定兼职创新、在职和离岗创办企业。在重点任务中提出开展数字人才国际交流活动。加大对数字人才倾斜力度,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数字人才,支持一批留学回国数字人才创新创业,组织一批海外高层次数字人才回国服务。开展高层次数字人才出国(境)培训交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字人才国际交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骨干人才,夯实数字经济“加速跑”的人才“底座”。强调数字人才国际合作和人才流动,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数字人才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引进和培养国际水平的高层次数字人才,让中国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升国家软实力。

        当前,新一代数字技术得到蓬勃发展和深入应用,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培育数字人才、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愈加迫切。让数字人才竞相涌现,进而为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我国数字经济才会更具活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