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把图书馆办成一所开放的大学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6月12日   03 版)

        ■周国平

        图书馆是我少年梦想和精神成长开始的地方,我是在书籍的熏陶下,形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成为今天这样一个我的。我一生受益于图书馆,受益于书籍,对图书馆深怀感恩之心。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单纯的高贵,丰富的安静,进入这个境界最简单、最不花钱、最有效的方法是走进图书馆,翻开一本书。

        2009年建馆100周年之际,国家图书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图书馆使命的表达,就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我对这个“使命”的理解是:第一,传承文明,这是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工作的目标。文明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图书馆主要传承精神文明,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绝大部分以书籍形式保存在图书馆里,书籍是文明的主要载体,图书馆是文明的最大宝库。图书馆藏书的特点是持续、丰富、系统,本身作为物质载体即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要功能。

        图书馆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事业,其历史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基本同步。世界古代最辉煌的图书馆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末,藏书收集自当时世界不同地区,规模宏大,品种齐全,涵盖各种文字,包括大量古希腊典籍。图书馆分两个区域,一个专供各国学者使用,另一个向公众开放,实际上是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中国商周时期已设立专门的藏书机构,叫守藏室,负责人官名为史,从事典籍的编撰、管理与保存。《史记》称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周王朝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从两汉开始,中国古代藏书制度趋于成熟,形成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和书院藏书三大类型。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出现较晚,是在民国时期,最大的私立公共图书馆是张元济提议创办、商务印书馆兴建的东方图书馆,地点在上海,1926年正式开馆。

        但是,上述两所图书馆都已彻底毁于战火,亚历山大图书馆毁于公元7世纪阿拉伯军队攻占亚历山大城之时,东方图书馆毁于1932年日本侵略上海之时。图书馆是和平的象征。人类历史上诞生了不同的文明形态,以书籍和文献为载体保存在图书馆里,兼收并蓄,和平共处。书籍彼此并不打架,对于每一种文献资料,你都可以独立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历史表明,战争是图书馆的最大敌人。为了传承文明,我们要保护图书馆。为了保护图书馆,我们要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如果说书籍是传承文明的物质载体,那么,人就是传承文明的精神主体。真正要传承文明,就必须激活物质载体的功能,培育全民阅读的良好风气。人类文明的活生生的传承,依靠的是每一代人对精神财富的珍视,自觉地去继承它,丰富它,发展它。爱因斯坦说:“我们要关注那些永恒而至高无上的财富,在传给子孙的时候,使它们更加纯洁而丰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精神生活不是孤立的。人类的精神追求有一个悠久传统,这个传统的主要载体是书籍,通过阅读,让自己过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就是在加入和传承这个传统。

        在全部书籍中,经典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核心。在全民阅读中,我们理应把经典作为推广阅读的重点。在互联网时代,阅读经典尤其重要。互联网的好处是信息资源共享,但是,要享受到这个好处,第一必须知道自己要什么,第二要具备相当的鉴别能力。现在的普遍情况是,人们上网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些信息常常与自己的生活和心灵生长毫无关系,结果就只是把自己变成了海量信息的一个通道。这恰恰说明,在互联网时代,至关重要的是为自己的精神生长打下一个好的底子,而阅读经典正是打底子的最好法子。一方面,在这些伟大心灵的熏陶下,你给自己的人生确立了一个明确的精神目标,从而知道自己要什么,就不会没头没脑地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了。另一方面,你品尝到了真正的精神佳肴,精神味觉变得敏锐而精致,从而具备良好的鉴别能力,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就不会对网络上大量无价值的信息发生兴趣了。总之,用经典打好底子,你清楚了自己要什么和不要什么,你就能够对互联网用其利不受其害了。

        第二,服务社会,这是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工作的方式。公共图书馆的本质特征是公益性、普惠性,这个性质决定了它的工作方式。图书馆是一个民族最踏实、最造福民众的文化事业,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拥有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的图书馆上。作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是否拥有一个藏书精当、使用效率高、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公共图书馆,是衡量这个城市和地区整体文化水平的一个可靠标志。

        图书馆不只是一个存放和借还图书的物理性实体,它更应该是一个营造阅读风气和培养读书品位的精神性主体。公共图书馆理应坚持其公益性质,在这个前提下,还应该主动开展群众性的阅读活动。不但要满足公众现有的需求,而且要创造新的更美好的需求。我在受聘担任坪山图书馆馆长之初确立了一个目标,五年来,我们坚持举办的活动有:“书话坪山沙龙”和“大家书房会客厅”,邀请全国和本地区学者、作家以及不同领域有作为、有思想的人士做讲座或对话;“和周国平共读一本书”,我本人带领公众阅读中外经典;“明新大课堂”邀请全国和本地区学者开系列课程,等等。这些活动是我们开展群众性阅读活动的不同方式,希望把图书馆办成一所开放的大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