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从识见中流布”

    阎诚骏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6月05日   10 版)

        《魏晋清谈史》,龚斌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3月第一版,98.00元

        年轻时,我从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读到“清谈”这个词:“东晋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于清谈,由《世说新语》一书里可以看到。”求诸辞书,多释为“不切实际的谈论”,稍详者则为:“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空谈玄理的风气,亦称玄谈。”但清谈究竟何状? 终是不甚了了。

        时光荏苒,直到二十年前,我已鬓上有霜,读到唐翼明先生的《魏晋清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下称“唐著”),才对清谈的起源、形式、内容、演变有了完整明白的认识。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专题研究“魏晋清谈”及其价值的论著,读后顿感眼开眉舒。此后一直摆在书架最顺手处,时而取出与《世说新语》对读,可谓赏心不厌。

        今年暮春,谷雨前一天,龚斌教授来访,携来他的新著《魏晋清谈史》赠我,惊喜之间匆匆翻阅目录,当晚挑灯开始拜读。费时两旬,读完这部皇皇三十四万字的大作,时令已转到初夏,但身心仿佛依旧如沐春风。

        比之唐著,龚著令我动容之处在于其识见之博大贯通。这可以从他撰述的清谈参与者之广和清谈内容之多见出。龚著从汉末清谈的萌芽讲到晋末清谈的凋萎,倾尽十一章篇幅。滔滔汩汩,不厌其烦,或详或略地胪列了从帝王、朝臣、名士到少年、僧侣等两百余名清谈参与者。善谈的两名女流大家闺秀谢道韫、女尼支妙音以及寒门子弟赵至、役卒王子博只是一笔带过。为证其实,作者或凭史传叙其生平;或据志书列其篇章文本。同时穿插叙述式的概说和感悟式的评点,让人读来饶有兴味。龚著认为:“确实,保存下来的有关魏晋清谈的历史资料,记录的清谈人物大多数出身贵族。但书写的历史,永远只是宏伟历史的极小部分。”唐著定义“标准的清谈”内容指“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并界定“哲理”为“抽象的形而上的理,而不是具象的、形而下的事”。龚著则以为,若以“抽象的形而上的”标准定义清谈,则唯有“正始玄谈”为是,即魏初夏侯玄、何晏、王弼所谈“本玄”“有无”“本末”一类纯哲学的抽象之理。而唐翼明先生这样的论断又与他自己的定义有所牴牾。按人生哲理可能意味深沉含蓄,但未必抽象玄奥至不可把握。若将清谈的内容局限于魏初正始玄谈,则魏晋清谈微乎其微,微不足道,岂非令人索然?

        基于此,龚著钩隐抉微,从《世说新语》以及汉魏晋隋各代史籍中发掘出魏晋两百年间,大量儒道佛经典讲论、学术争辩,以及人物品评、人生感悟在内的各种正论、雅谈、美谈的史实和故事。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幅全景的、由相当丰富的思想、知识、智慧交织起来的绚丽的历史图卷。因其贴近当时的文化土壤,读来不但觉得感性可靠,更能引导读者追寻到现象的背后,历史的深处。

        在撰述中,龚斌随手拈出两例雅谈,形象而逻辑地说明了魏晋清谈概念的外延。一是《世说新语·品藻》载:“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笔者以为,这是魏晋时代特有的个性解放的标志之一,是自我价值的肯定,也可以说是一种“魏晋风度”。龚斌评点说:“二句话看似平静不争,其实绵里藏针,意思是说,你是你,我是我,我何别如你。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活法。殷浩之语,表现了自尊、自重、自爱、自风流的品格,岂不是寓意深刻的人生哲理?”(第11页)

        二是《世说新语·夙慧》载:“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着复衣,但着单练衫五六重,夜则累茵褥。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帝曰:‘昼动夜静。’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龚斌就此亦有评点:“即使有些谈论尚未达到概括、总结事物原理的哲学层面,但在普通的具象的言谈中,有时也存在着哲思。……孝武帝的回答,是谈生活的哲理。”(第13页)

        依我之陋见,龚著最具特色者,莫过于第十一章佛教清谈部分。许多撰述魏晋清谈的读物,少有涉及佛教清谈的。唐著虽然也写了佛教清谈,可惜仅粗线条地勾勒了大概,令人兴叹。龚著则洋洋数万言叙述了魏晋佛教清谈的始末,不但传递出丰富的知识和思想,给人以启迪,更完善了魏晋清谈的整体和全貌。

        清代学者叶燮在《原诗》中说:“我之命意发言,一一皆从识见中流布,识明则胆张,任其发言……”《魏晋清谈史》就是这样一部凭着作者的学识、见解和艰苦的笔耕培育出的硕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