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学学魏明伦的“三独精神”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6月05日   20 版)

        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魏明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28日晨在成都去世,享年83岁。魏明伦生前多次对人谈起自己的“三独精神”:“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达,以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来回馈社会。”

        魏先生的离去,不仅是四川文化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戏剧和中国文学的重大损失。他的一生坎坷又传奇:7岁学艺,9岁退学登台,虽只读过两年小学,但文化修养颇深,著有《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等川剧剧本,他既是戏剧大家,又是杂文高手,著有《巴山鬼话》《魏明伦短文》《魏明伦随笔》等杂文集,撰有50余篇骈体碑文立于各地。因成果斐然、德艺双馨,其先后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

        因“台上能演生旦净末丑,台下能写诗词歌赋文”,魏明伦被誉为“巴蜀鬼才”,他曾评价自己“没有白活的人,值得研究的‘鬼’”。他那些丰富而深刻、具有很强辨识度的作品值得深度研究,他的“三独精神”——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达,同样值得后世研究、学习和传承。

        独立思考。在艺术创作中独立思考,才能表达独特视角和思想。魏明伦不愿重复别人,也不想重复自己。在创作川剧《潘金莲》时,他重新审视背负千古骂名的潘金莲,为她叫苦唱冤,揭示出她如何从单纯到复杂、从挣扎到沉沦。他把武则天、贾宝玉、施耐庵、红娘、七品芝麻官、女记者、女法官、安娜·卡列尼娜等古今中外人物串在一起,与潘金莲比较命运、交流感情、评论是非,一同为女性命运呼喊哀叹。这是魏明伦戏剧创作善于独立思考的典型例子。

        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陈彦所评价,魏明伦非常有思想,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讲故事,故事的背后总是传递出非常深刻的思考——对历史的回望、对现实的反思、对生活的洞察,在同时代作家里具有前瞻性和先锋性。这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

        独家发现。魏明伦曾说,对什么事都问个为什么,才可能有独家发现。在写表现三国风云的川剧《夕照祁山》时,他一头扎进故纸堆,反复阅读《三国志》《诸葛亮集》《华阴国志》等古籍,并反复思考,从各种意见甚至是彼此尖锐对立的意见中寻找有益之处,把历来为人称颂的诸葛亮请下神坛,塑造了一个极为人性化的诸葛亮。在魏明伦笔下,潘金莲没那么坏,诸葛亮也没那么神,这些都是他独家探索和发现的结果。

        独特表达。魏明伦常说一个词“换招”,他追求每部戏总要有新东西,或构思,或结构方式,或戏剧观,故《潘金莲》一剧不但内容颠覆传统,艺术形式也颠覆传统,他大胆将古典名著、传统戏剧和西方艺术杂糅合并;他老早就提出戏曲的现代化,要强调时代特征,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他追求戏剧剧本“台上可演,案头可读,要在‘两可’之间”,他总结上乘剧本需具备三层境界——引人入胜,动人心弦,发人深省……故有人总结他创作的戏剧“如麻辣烫一般让人欲罢不能”。

        魏明伦的“三独精神”提示当下的戏剧与文学创作者,搞创作不宜做别人的附庸,要做自己艺术理想、艺术思考、艺术兴趣和感觉的主宰者,不宜随波逐流,不宜太功利。和当下一些高产创作者相比,魏明伦一生的创作量并不算多,但每部剧本都有他的灵魂、他的思考、他的态度,每部都焕发出绚烂而别样的光彩。

        成都市武侯区何勇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