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对圣诞节的塑造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6月05日   18 版)

        世界上第一张商业圣诞贺卡,由约翰·卡尔科特·霍斯利于1843年为亨利·科尔设计

        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在圣诞树前

        ■赵秀荣

        英国的许多圣诞节传统可以追溯到都铎时期,如宗教庆典、用冬青和常春藤装饰走廊、圣诞大餐。但在19世纪初,当时的圣诞节没有如今天的一些习俗,如装饰圣诞树、互送圣诞卡、家庭聚餐。今天英国(甚至整个西方)庆祝圣诞节的方式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塑造的。也是自维多利亚时代起,圣诞节逐渐成为家庭团聚的重要节日。

        一

        早期的基督徒在家中摆放常绿植物,因为它们象征永生。冬青、常春藤和常绿草本植物(如月桂和迷迭香)是最常见的,它们都有象征意义,迷迭香代表纪念、月桂树代表勇敢,这些含义至今仍广为人知。冬青和常春藤是一种特别受欢迎的组合,冬青在传统上被认为代表阳刚之气,常春藤被认为代表女性的柔美——给家庭带来稳定。

        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圣诞节是“狂欢”的节日,这个节日的一大亮点是圣诞盛宴,在那些负担得起的家庭中,一场宴会或甜食,可以让主人展示他的财富和地位,也为宴会或甜点的筹备者(通常是女主人)提供了展示烹饪和艺术技巧的机会。糖,在当时非常昂贵并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是大多数精心制作的菜肴的关键成分,当然也只有王室或贵族才可以享用。

        在英国内战期间,圣诞节一度被取消。新教徒菲利普·斯图布斯(Philip Stubbes)在16世纪后期写道:“圣诞节期间的胡闹比一年中所有的荒唐事还多……什么赌博、玩牌,什么吃吃喝喝,什么宴会和大餐……这是对上帝的极大羞辱。”这代表了清教徒的观点,即认为圣诞节是人们过度饮酒、暴食,从事赌博和不良行为的借口,因此他们坚决反对。1644年议会甚至通过法案禁止圣诞节的庆祝活动。清教徒认为,圣诞节对基督教核心信仰来说是多余的,所有与圣诞节有关的活动,包括家庭和宗教活动(如去教堂)都应被禁止。然而,这项禁令并不受欢迎,许多人继续私下庆祝圣诞节,尽管规模比伊丽莎白时代要小得多。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旧风俗恢复,整个社会都在庆祝圣诞节。那时的圣诞节与维多利亚时代和今天都有很大区别。塞缪尔·皮普斯(Samuel Pepys)今天以日记作家的身份闻名,他当时是皇家海军的行政人员、议员,他的日记记述了复辟后伦敦人庆祝圣诞节的情况。皮普斯与他同时代的人一样,在平安夜工作,而且经常在圣诞节当天工作。他记录道,每个圣诞节自己都要去教堂,并在1660年和1664年的圣诞节参加了早晚礼拜。圣诞大餐也是这一天的重要组成部分,皮普斯记录了他每个圣诞节吃的东西:1660年他享受了丰富的食物,包括“羊肉和鸡肉”;1662年,由于妻子生病没能做晚饭,他只吃了“一碗梅子粥和一只烤鸡……”,这是一顿相当节俭的圣诞晚餐,他还去买了葡萄干甜饼;1666年的圣诞晚餐包括“一些上好的烤牛排和肉饼……以及佳酿美酒”。他经常在圣诞节这天拜访或接待朋友、在家读书。在他的日记中没有任何当今人们过圣诞节的元素。

        二

        维多利亚时代出现了许多与圣诞节相关的饰品,人们开始互相交换礼物,形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圣诞习俗。这一时期也塑造了维多利亚圣诞节的精神,即以家庭为中心、慈善、和平与幸福。

        圣诞卡

        第一张圣诞贺卡是在1843年由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亨利·科尔爵士(Sir Hen⁃ry Cole)寄出的。科尔爵士委托艺术家霍斯利(J. C. Horsley)设计了一个圣诞节日的场景,并印刷了1000张卡片,寄给朋友和家人。图片中央是一个家庭三代共同举杯的场景,两边是慈善施舍的场景,为穷人提供食物和衣服。科尔爵士在1840年前引进了“便士邮政”,他请人设计圣诞卡、鼓励人们寄送圣诞卡、使用邮递服务。此后,设计圣诞卡的做法流行起来,许多孩子——包括维多利亚女王的孩子——都被家长鼓励制作自己的圣诞贺卡。

        早期的圣诞卡片很少以宗教为主题,也较少出现白雪皑皑的场景,而是较多出现花朵、仙女和其他奇特的主题,提醒收卡人春天的临近。儿童也是这时圣诞卡的主题,维多利亚时代的人认为孩子是纯洁的象征、天使的形象,他们喜欢孩子的形象,尤其是在田园风光中嬉戏的孩子们,因此我们在当时的圣诞卡中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各种雪景中玩耍的画面(类似中国年画中福娃的形象)。冬青、知更鸟和圣诞树的元素,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到19世纪后期,圣诞卡市场大幅扩张。出版商的设计也变得更有创意,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折叠和裁剪纸张并使用许多不同的材料。一些圣诞贺卡上印制了英国地标建筑在白天或黑夜的倩影。一些圣诞卡的设计有镂空的部分,因此当将卡片放在光线下时,卡片里镂空的月亮和建筑物会因灯光而闪闪发亮。随着时代的发展,圣诞卡的设计也越来越精致。到了1873年的圣诞节,英国的平版印刷公司普朗和迈尔公司(Prang and Mayer)开始为大众市场制作圣诞卡。在维多利亚工业化的时代,彩色印刷技术迅速发展,导致卡片生产价格大幅下降,每个人都能购买和寄送圣诞卡,圣诞卡行业开始腾飞。到1880年代,寄送圣诞卡变得非常流行,创造了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仅1880年就生产了1150万张圣诞卡。

        圣诞树

        关于圣诞树的起源,有一种说法认为乔治三世的王后夏洛特(她与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一样,在德国长大)于1800年在温莎的王后小屋(Queen’s Lodge)装饰了第一棵圣诞树。但人们普遍认为是维多利亚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将圣诞树引入英国的——他来自德国,圣诞树是德国的传统。1848年,《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幅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与他们的孩子们围绕在一棵装饰过的圣诞树周围的合影,之后,圣诞树在中产阶级家庭流行起来。装饰圣诞树成为圣诞节的一个重要部分,随之而来的是色彩鲜艳的圣诞树饰品和闪闪发亮的饰品大受欢迎。1848年,《泰晤士报》描述了理想的圣诞树的样子:“用于这个节日的树应是一棵年轻的冷杉,大约八英尺高,有六层树枝。在每一层或枝杈上排列着十几个蜡锥。树枝上悬挂着优雅的托盘、篮子、糖果和其他盛放甜食的容器,琳琅满目,形状、颜色和造型各具特色。精美的蛋糕、金黄的姜饼和装满蜜饯的蛋壳也用各种颜色的丝带悬挂在树枝上。”

        机械化生产意味着可以批量生产圣诞树饰品并向具有购买能力的人大力推销。圣诞树饰品的第一个广告出现在1853年。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经常将闪闪发光的装饰品、蜡烛和自制的零食放在一起,用丝带绑在圣诞树的树枝上。到1860年代,考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出售了数百棵圣诞树。最初,圣诞树上会装饰橘子和松果,有时,人们将核桃挂上树之前,会从核桃壳中取出坚果,换成小礼物或糖果。今天的圣诞树饰品五花八门,但基本是将各种彩色或一色的圣诞球悬挂在树上,辅以彩灯,熠熠生辉。

        圣诞拉炮(Christmas Cracker)圣诞拉炮是汤姆·史密斯(Tom Smith)于1847年发明的。史密斯是一位糖果制造商,他一直用各类创意来增加糖果销量。首先,他尝试将爱的语句放在他的糖果包装纸内(类似幸运饼干),然后他想出在饼干中加入其他礼物而不是糖果。然后,他在1860年添加了声响的元素——圣诞拉炮,即两个人用力往相反方向拉一个爆竹,拉断时会有很小的响声。据说这是在他听到壁炉里木头燃烧时发出哔哔啪啪的响声得到的灵感。后来,他创作出各种不同类型主题的圣诞拉炮,在拉炮里面,除了会在一张纸上写一个笑话之外,还会有一些小礼物,如口哨、小娃娃、小饰品或便宜珠宝等更实用的物品(今天的圣诞拉炮中装的多是谜语,以及便宜的塑料小玩意)。当时的圣诞拉炮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维多利亚时代和爱德华时代人们的兴趣,以及这些兴趣是如何被商业化和营销的。史密斯创意拉炮的典型例子包括“圣诞树状拉炮”“客厅烟花”(Parlour Fire-works,在餐桌上就可以点燃的很小的烟花)和“马可尼来函”(Marconi Messages,这是受到无线电波的启发)。史密斯的圣诞拉炮在1906年获得了皇家认证。今天,英国IG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汤姆·史密斯品牌仍然是皇室圣诞拉炮的官方供应商,仍旧受到高度重视。

        慈善捐赠

        维多利亚时代巩固了人们在圣诞节捐助穷人的传统。圣诞老人的形象也与此相关。据说圣诞老人的形象可以追溯到280年生于土耳其的一个名为圣尼古拉斯(St. Nicho⁃las)的修士。他把自己继承的所有财富都捐赠出去,并到乡下帮助那些贫苦、生病的穷人,因此圣尼古拉斯的形象逐渐演化为孩子的保护者。在荷兰语中“圣尼古拉斯”写作“Sint Nicolass”,或简写为“Sinter Klass”,圣诞老人(Santa Claus)即源于此(美国称为Santa Clause,英国称为Father Christmas)。近代早期也延续了这一习俗,16世纪农民诗人托马斯·图瑟(Thomas Tusser)的名言——“圣诞节,要快乐和感恩,款待贫穷的邻居们,无论大小。是的,一整年了,让我们施济穷人,上帝会祝福我们一生”。

        在维多利亚时代,圣诞节仍旧与帮助贫穷不幸的人相关。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时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贫富分化严重,传统也面临挑战。一方面是富甲一方的商人、工业家,另一方面是污水横流的贫民窟,当时的社会调查报告对穷人悲惨的境况有细致、真实的描述。并且,当时的社会道德也面临挑战,时人对贫富分化严重的情况担忧,发表了大量关于该主题的著述。最著名的例子是查尔斯·狄更斯的《圣诞颂歌》(又译为《小气财神》),书中描写了一个吝啬鬼埃比尼泽·斯克鲁奇 (Ebenezer Scrooge)的故事,今天英文中的“scrooge”就是“吝啬鬼”的代名词。圣诞节前夕,斯克鲁奇迎来了一系列幽灵,首先是他的老商业伙伴雅各布·马莱(Jacob Marley),随后是三个圣诞精灵(过去之灵、现在之灵、未来之灵),他们向斯克鲁奇展示了他的吝啬行为如何影响了他周围的人,以及他死后悲惨的景象。在故事的结尾,精灵消失,斯克鲁奇发现自己还活着,还有时间作出改变,他从此一改以往的作风,变成了一个慷慨善良的人。

        《圣诞颂歌》其实写于一个旧有圣诞传统逐渐式微的年代,然而由于此书广受欢迎(出版于1843年12月 19日,到圣诞节全部售完),使圣诞节及其蕴涵的情操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年的圣诞节捐赠也因此暴增。与狄更斯同时代的英国诗人托马斯·胡德(Thomas Hood)在一篇发表于1844年1月的书评中曾如是说:“如果说圣诞节那古老温馨、好客的传统及它所建立的社会慈善的风尚正面临倾颓的危机,那么能够作为中流砥柱力挽此一狂澜者,非本书莫属。”

        时至今日,圣诞节仍旧是西方人一年中家人团聚的重要节日,更重要的是,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延续了扶贫济弱的社会传统,提醒人们赠与比接受更重要。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