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中国艺术文献集成》项目在京宣布启动

    我国存世古代艺术文献将首次得到系统整理出版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6月05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 王洪波)5月29日,《中国艺术文献集成》项目启动会暨首次编委会在北京召开。会上,《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首批重点出版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国艺术文献集成》编纂工程正式宣布启动。该项目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策划实施,将对存世的我国古代艺术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整理和出版,项目完成后,将填补我国古代艺术领域大型集成性文献成果和数据库的空白,为相关研究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

        北京大学教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艺术文献集成》总主编安平秋,中宣部出版局古籍处处长章隆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中国艺术文献集成》总主编阚宁辉,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博物馆图书馆系统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会上,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田松青介绍了项目设想和筹备情况。他介绍说,我国艺术类古籍文献数量巨大,但尚未得到系统的整理、出版和利用。清代《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和与艺术有关的文房四宝类(加上存目)只收录文献180种;民国时期的《美术丛书》收录文献285种;2009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画全书》(增订本)收录古代书画专著400余种……“而这次项目前期工作中,艺术类文献的列选书目现已辑得逾5000种。”他介绍,《中国艺术文献集成》初步将古代艺术文献分为书画、绘画、书法、金石、篆刻、文房谱录等大类进行收录,时间下限为1911年(部分文献因保持脉络的延续性会适度延后)。《中国艺术文献集成》将分类分编出版,逐步推出阶段性成果;每种文献据原书扫描制版,影印出版,同时撰写提要;出版纸质图书的同时,将同步建设数字产品《中华艺典》,其中包括“中国艺术文献数字平台”和“中国艺术文献集成数据库”。

        安平秋在讲话中谈到,项目设立了出版工作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编纂委员会,都能够发挥作用,将来工作的关键在于组织和协调,把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他从体例、选目、提要、具体承担人和索引等各方面对项目提出要求,指出必须严守学术标准,在编纂过程中学习钻研,做到慎始善终。

        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项目的意义,并为项目的具体实施建言献策。“通过《中国艺术文献集成》的编纂,有望建立艺术文献学的学科体系,这是真正的名山事业。”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振濂说。他认为,在建立艺术文献学体系的过程中,分类是一个大问题,很多文献要不要收录,归属哪个类别,均为学术难题,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连起表示,《中国艺术文献集成》堪称“艺术领域的《四库全书》”,意义大,难度也大,像对《石渠宝笈》这样的大型著录文献如何处理,对数量巨大的题画诗、书画题跋如何处理,都应尽可能考虑周详。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尤其谈到版本选择、提要撰写和文献分类的重要性,“我们能不能选到好的版本?撰写提要,我们能否达到‘四库提要’那样的水准? 难度确实很大”。

        罗世平、朱良志、陈池瑜、傅杰、徐俊、祁小春、杨志刚、杜泽逊、刘石、程章灿、徐兴无、杨春花、陈红彦、史睿、卢伟、杨海峥、陈志平、张奇、沙志利等专家学者分别做了发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