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让我们的城市可亲可近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22日   10 版)

        《城市的角色:访谈四季》,高明勇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4年3月第一版,69.00元

        ■胡印斌

        《城市的角色:访谈四季》是政邦智库理事长高明勇新出版的一本访谈集,仅仅从访谈对象看,已然“琳琅满目”:陈平原、程章灿、徐迅雷、陆铭、邹振东、十年砍柴、郑小悠……而翻读内容,指涉城市,兼及文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更是让人不忍废读。

        高明勇多年从事新闻评论的编辑与写作,又投身智库研究有年,本人有着诗人的气质,这也体现在其对访谈的把握上,理性中不乏感性。访谈集分为“看不见的城市”“看得见的生活”“被遮蔽的理想”“被遗忘的传统”四部分,话题涉及城市营销、文学城市、韧性城市、城市烟火气等。

        近年来,坊间讨论城市的书籍颇多佳构,像陆铭的《大国大城》《置身事内》等,体现了当代学人对城市精神内核及发展理路的深入思考;而像陈平原、程章灿、张光芒等教授则着力发掘城市表层下的文化和文学底色。这些努力也让公众越来越关注城市,并反观生活其中的自己。

        这是一本庄肃的对策之书。关乎治理,关乎理性,关乎思辨。

        城市是我们生活工作的场景,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城市,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想法乃至吐槽。这很正常,繁难最是身边事。越是贴心贴肺,就越是难以有一个一致性的意见。

        而集中受访诸君,不少人拿出了诚恳的意见。语气平和,但不乏尖锐和严肃。让人会心,让人倾心。

        比如,针对当下“城市代言”现象,陈平原一针见血:“凡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都不是好的‘城市代言’——无论是正面的宣传,还是反面的删帖。”他说,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于“小巷深处,平常人家”,“某个特定的时刻,一个温馨动人的背影,一场不期而遇的欢聚,一首缠绵悱恻的民歌,都可能让城市迅速蹿红”。结合近来一些网红城市的爆火故事,就会愈发感觉到,陈平原对当下一些地方城市营销的批评,切中肯綮,振聋发聩,而其力倡的,恰恰又是打动人心的柔性举动、神来之笔,再如城市规模之辩,陆铭再度申言:“顺应经济规律,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化的发展。该集聚的就集聚,该大的要大,有些偏远的地方人口出现负增长也要去顺应它。”

        此外如李文钊教授关于“接诉即办”互动式治理模式的阐发,或张明斗副教授关于韧性城市的解读,均于庄肃中渗透着深刻的现实关切。

        这也是一本闲适的生活之书。关乎趣味,关乎人文,关乎烟火气。

        理性思辨不一定非要正襟危坐,一样可以雪夜煮茶、雨中闲坐、月下倾谈。只要相互之间有着浓郁的话题性、现实感,愿意分享给这个社会的更多人,完全可以由趣味出之。

        或许是因为高明勇在南京生活多年,本书中颇有几篇涉及南京。既有对文学之都的期许,也有对南京城市发展的反思。比如作家薛冰直言:“南京让我感到的最大遗憾,在二十世纪末的短短数年间,遭遇史无前例的大拆大建,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虽然后来努力整合,毕竟难复旧观。”薛冰进而假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务院已明确将河西地区作为南京城市发展的预留地。假如二十世纪末就将南京城市发展的中心转向河西地区,南京老城区可以完整保留历史古都风貌,河西现代化新城区也有望早十年建成。”熟悉南京的人读后,当会有深切的沉痛。是的,别的不提,就说南京城因为城建而被砍伐的梧桐来说,又怎一个“假如”可以平复?

        还有如徐迅雷的“为苍生说人话”,曾颖的“‘巴适’应该成为一种生活的理想”,何艳玲的“为什么要重视城市的烟火气”,以及郑小悠“从历史中发掘现实的影子”,黄西蒙“‘北漂’类标签下被遮蔽的人生”等等,均有着悠长的叹息。

        这些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也带来很多现实的困惑。而归根结底,这些困惑可以概括为人与城市的调适。

        有一个现象,凡是人与城市关系和谐的,城市发展得都很好,向心力、归属性、认同感也较强,比如何平之于南京、徐迅雷之于杭州、曾颖之于成都、邹振东之于厦门;反之,则如同怨偶,彼此罅隙难以弥合。

        这也提醒城市管理者,不能一味强调外在的形象,更不能只想着“短平快”见效,要多一些历史的耐心,多一些文化的趣味,多一些生活的圈层,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城市可亲可近,也才有机会成为期望中的“网红城市”。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