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中华大地的皮影造型艺术

    王杰文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15日   19 版)

        《中国传统皮影造型图考》,魏力群著,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1689.00元

        魏力群先生的新著《中国传统皮影造型图考》出版了。这是中国皮影艺术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

        魏力群先生是中国皮影艺术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他把毕身的心血都倾注在了皮影艺术的调查与研究工作上,成果卓著,影响巨大。《图考》的出版,填补了中国皮影造型艺术研究领域的空白,首次系统地呈现了中国皮影造型艺术的全貌。翻阅这本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著作,可以真切地体会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的博大精深,可以深刻地理解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历久而弥新、多元而统一的特质,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集体意识。

        皮影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广泛流传于中国境内的许多地区,千百年来,形成了不同的地域传统与风格流派。全面系统地呈现这些传统皮影戏的造型特征,既需要借助古今学者的文献记录与调查研究成果,又需要亲自走向乡野都市,去寻访考察,亲历亲闻,实际体验。显然,如此宏大的学术任务,没有长期深入的田野考察经验,没有认真细致的文献研究经历,没有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皮影艺术的宏大视野是完不成的。

        《图考》中所囊括的材料,几乎可以说涵盖了中国皮影艺术分布的所有区域。作者把全国的皮影按区域划分为三大流派,即北方皮影、西部皮影与中南部皮影。北方皮影包括北京、河北、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地的皮影;西部皮影则包括了山西、陕西、甘肃、四川、青海、云南等地的皮影;而中南部皮影则包括了中原及其以南地区的皮影,比如河南、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台湾等地。这种分类的方法与结论,是建立在大量搜集、观察与分析皮影材料的基础之上的。

        通览全书后不难发现,一方面,中国三大流派皮影的形式与风格各不相同,它们各自在造型、绘制与雕刻的方式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另一方面,在每一种流派里面,同样存在着众多微妙的形式差异,展示了风格的多样性。这种差异性与多样性,既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历史演变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不同的皮影制作者的个体创造造成的。

        如何从全国各地众多流派的皮影艺术中总结出中国皮影造型艺术的特征来,是皮影研究的关键所在。《图考》不仅从直观的层面来描述中国皮影三大流派的造型艺术特征,还从抽象的层面来总结其造型艺术的特点。比如,从直观上看,作者发现北方皮影中的生、旦角色大多数是镂空脸、通天鼻梁、弯月形眉眼和小嘴;中南部皮影则整体上少镂空而多彩绘,角色头帽分离,影人整体比较高大,面容丰满;西部皮影诸角色则大都是高额头,精雕细刻、装饰华美等。

        在这些表面特征之外,作者还发现中国三大流派皮影在造型上共有的一些深层特征。一是符号性。皮影造型艺术中汇集了许多符号体系,比如空与实、阴与阳、硬与软、圆与尖、色与素等,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现象层面,但又都建立在二元对立的思维逻辑之上,通过观察与欣赏这种丰富的符号体系及其多样的组合方式,让人不得不惊叹于中国皮影造型艺术的宏富精妙。二是程式性。正像中国戏曲艺术一样,中国皮影艺术的人物角色也是高度类型化的,同样可以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等不同类型;而不同类型的人物角色分别具有其典型的形象特征,这些形象特征是由程式化的符号形式体系(脸形、五官、面色等)及其组合方式表达出来的。三是装饰性。在同一类型的人物角色中,皮影造型艺术还会进一步区分人物性格,这主要是通过胡须、冠带、盔巾以及发型予以区分,因此,不同的胡须、冠带、盔巾以及发型,在很大意义上,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既具有区分人物角色及其身份的社会文化功能,也具有表达褒贬爱憎的情感功能。四是写意性。皮影人物造型大多采用五分脸,因此,皮影造型艺术家只能通过写意的方式来塑造人物的身份与性格。他们除了借助文化符号的原型意义,还需要通过夸张与变形的方式,来突出这种文化特征及其隐喻意义。在象征精怪的皮影造型中,这种写意性的特征表现得尤其明显。五是表演性。一切传统皮影都是为了表演而制作的,因此,实际的表演功能是传统皮影造型艺术家首要考虑的因素。皮影表演活动的物理条件(比如影窗的大小、操纵皮影的方式、灯光的条件等)决定了中国传统皮影造型的基本特征。尽管《图考》主要介绍的是传统皮影的造型特征,但是,它仍然清醒地意识到,只有操纵表演才是皮影戏人物造型的完整体现。

        《图考》对于每一地域皮影艺术造型的介绍,都严格依据当地艺人影箱中皮影的存量来进行分类,还结合艺人自己的艺谚艺诀来进行引证说明,语言简洁生动,可读性强。仅以陕西皮影造型为例,作者首先区分了陕西的东路皮影(包括渭南华州、华阴以及大荔等地)与西路皮影(咸阳以西至宝鸡地区等地),概括了各自在造型上的基本特征,并从总体上介绍了陕西皮影造型的形式与风格特征。随后,《图考》详细介绍了陕西皮影角色人物的头梢、影人身子(当地称“戳子”)和大型景片,最后,还以示例的形式,呈现了具体剧目中不同类型的皮影造型的搭配形式。这种编排方式,既是地方影箱中皮影类型的真实反映,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皮影各构成要素、各类型之间复杂关系的认识。

        跳出皮影造型艺术之外,《图考》也考察了皮影与民间剪纸、皮影与戏曲艺术、皮影与民众生活器具、皮影与民俗生活信仰之间的关系。比如,它与民间剪纸的构图方式、核心意象与常用主题十分相似,在审美观念上非常接近;它从戏曲艺术中借鉴了脸谱、头饰、剧服、场景等元素,并且加以艺术化的创造与表达;它还创造性地刻画与描绘了明清以来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世界的器具,生动地展示了传统中国的日常生活场景;它还与佛教、道教以及民间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甚至是这些信仰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正是通过这种关联性的考察,读者可以发现,皮影艺术是从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土壤中自然地生长出来的,它天然地渗透着中华民族集体的审美趣味,反映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世界。

        中国皮影艺术是众多皮影艺人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其中保存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一张重要名片。继承并发展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图考》的出版,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也是对国家文化政策的积极响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