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美学界在沪研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审美教育”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15日   02 版)

        本报讯“人工智能时代的审美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美育演讲录》新书发布会最近在上海举行。

        2021年,上海市美学学会组织全国美学名家在上海各高校和部分中小学举办了“上海美育大讲堂”系列讲座,并从2022年起在辽宁的《艺术广角》开设“中华美育大讲堂”专栏。作为恒源祥美学书系之一,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华美育演讲录》就是上述演讲录的合集,由王宁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高建平教授担任名誉主编,祁志祥教授担任主编,上海市美学学会、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艺术广角》编辑部联合编选。

        《中华美育演讲录》既尊重思想多元,又注意建构一个主题,即继承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提出“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指导人们从“快乐”和“价值”两方面去欣赏美、创造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原副院长袁济喜教授高度肯定书中不少讲题引导人们回到中国古典美学中去温故知新,具有很强的现实启示意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指出,蔡元培先生是上海交大美育传统的奠基人,《中华美育演讲录》就是对交大美学传统的接续。

        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审美教育”做了讨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上海交大)基地主任王宁教授指出,科学与人文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应该加强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与融合。中国文艺批评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以现代舞台艺术与计算机合作产生的美轮美奂的声光电效果,揭示了人工智能在艺术美育中发挥的惊人作用,同时对其局限提出反思。胡晓明对人工智能对人文领域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指出人工智能无论怎样发展也代替不了人工努力和审美素养的积累。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欧阳友权教授提出,对于人工智能给日常生活和审美教育带来的改变,应采取适应、学习、反思的态度,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孟建、方笑一、范玉吉、张永禄、陆旭东也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

        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艺评论(上海交大)基地、上海市美学学会、《艺术广角》杂志社、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三联书店联合举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