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红楼梦》中外国物品的故事”(6)

    《红楼梦》中写到的洋漆与螺甸

    徐波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15日   15 版)

        洋漆是日本漆器

        《红楼梦》多次提到漆器,如填漆茶盘、黑漆嵌蚌的对子、雕漆几、雕漆填金小茶盘等等,还多次提到洋漆,包括洋漆小几、洋漆架、小洋漆茶盘、洋漆描金小几、小连环洋漆茶盘。漆器是我国传统工艺,在商代即已使用。战国时期的庄子就做过“漆园吏”。马王堆汉墓出土有大量精美彩色漆器,一些食器酒器上还写有“君幸食”“君幸酒”字样。汉初因长期战乱导致经济社会凋敝,物质匮乏,朝廷提倡节俭,因此贵族官僚家中漆器倒多于金银器。但当时漆器花纹、色彩仍较朴实,精美华丽的漆器是宋代有的,大盛于明代。

        而洋漆则指日本漆器,又名“倭漆”“泥金”。日本漆器习自中国,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技艺后又传回中国。元明之际,中国有人去日本学习其描金漆器(日本称为“莳绘”),回来后仿制。这是用金粉和漆液调和后涂于漆器上的一种特殊装饰技艺,清代称其为“洋漆”,非常有名。明代浙江宁波多倭国通使,当地人与他们混熟后能向他们寻求到,并且也学着制作,但洒金工艺不如他们的好。宣德年间有人“奉命往日本学制漆画器,其缥霞山水人物,神气飞动,描写不如,愈久愈鲜,世号‘洋倭漆’”。彩漆、描金、泥金、洒金、缥霞等都是制作漆器的工艺,其中就有从日本学来的。康乾时期洋漆家具器皿还比较珍贵,清帝常用以赏赐外国使者。曹氏姻亲、苏州织造李煦就曾多次向康熙帝进献洋漆物品,包括洋漆香匾、洋漆箸、洋漆香盘、洋漆管毫笔以及各种洋漆盒子等等。李煦所进漆器几乎都是洋漆,这与苏州地处东南近海的地理位置有关,也因洋漆属珍贵稀有物品,其所进献洋漆物品数量就甚少。

        日本螺钿青出于蓝

        还有一种往往与漆器结合在一起的工艺,也与日本有一定关系。第51回说宝玉麝月二人来至袭人堆东西的屋内,打开一个小螺甸柜子找散碎银子。

        螺甸又叫螺钿、螺填,是用蚌蛤壳镶嵌在漆器上的,制成人物花草等图案,主要用在紫檀或沉香木器物上,在茶器上也可以制作。也有的是先嵌上铜线,再镶以螺甸。宋代有人认为“螺填器本出倭国”,但这是错误的,螺甸就是中国首创的。沈从文先生论证,早在殷商时期,使用不同原料的综合镶嵌艺术即已产生,在青铜器上进行镶嵌工艺。汉晋南北朝时期,螺甸工艺在美术中已占有相当位置,到唐代达到成熟和盛行,或许正在此时特别在家具上使用这种工艺。唐代一面征调天下名工匠至长安学习传授这种技艺,一面又常因靡费人工而对之加以禁止。用法令禁止,恰好证明其生产是相当普遍的。

        沈先生提到的禁止螺甸一事,是指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衰退,急需节俭,唐肃宗、唐代宗都下令“禁珠玉、宝钿、平脱、金泥、刺绣”,“诏诫薄葬,不得造假花果及平脱、宝钿等物”。经过这两次禁止,中国的螺钿制造技术逐渐衰落,乃至工艺失传。

        螺甸在中国命运多舛,但日本却保留并发展了螺甸工艺,在宋代又反输到中国。日本自唐代就输入中国螺钿器具,经过不断仿造、改进和创新而日益精良,也向宋朝及高丽出口。日本人不断把螺钿器皿作为贵重的礼物送给宋人,大受宋人的欢迎。曾被宋太宗接见的来华日僧奝然,为表示感激之情,在回国后再派弟子到中国向宋太宗进献物品,其中就有多件螺甸器,包括装琥珀珠宝的螺钿花形平函、装木梳的螺钿梳函、螺钿书案、螺钿书几、螺钿鞍辔。由于日本的螺钿工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致宋人以为它本来就是日本人的创造。

        包括螺钿在内的珍贵手工艺品,主要成为皇宫和官僚豪室的奢侈品。宋高宗在杭州仓皇建立南宋朝廷时,为笼络人心,“亟命”将温州、杭州上供物中有螺甸镶嵌的桌椅“碎之通衢”,一时“万姓观者,莫不悦服”。

        但宋高宗显然口是心非了。他“直把杭州作汴州”后,到张俊家的那次以奢靡著称于史的做客,张家进献的礼物就包括两个螺甸盒子。上行下效。南宋末贾似道生日时,官员王橚向他进献螺钿桌面屏风十副,上绘贾的“盛事”十项,再各自写上赞词。“贾大喜,每燕客,必设于堂焉”。王官拜福建市舶,该屏风可能是向日本定制的。

        欧洲人的“中国情趣”

        明代是螺甸漆制作全盛期,明初南京豪富沈万三和明后期权臣严嵩家里都有许多螺甸器。清代出现大量螺甸木器,就是在红木家具上按图案花纹,挖出小槽,把蚌壳破成各种小片,镶入槽中,用鱼膘加大蒜汁粘牢,发出闪闪的五彩光芒,配上红木上过油漆之后的栗壳光,典雅华丽,色泽调和。

        18世纪,由于来华传教士和其他旅行家源源不断地把有关中国的信息传到欧洲,欧洲从宫廷到贵族之家甚至全社会都出现一股股“中国热”,其所包含的内容颇为丰富,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工艺品的追逐、赞赏和模仿就是其浅层次的表现。在这所谓“中国情趣”中,饰有螺甸嵌镶的中国家具和工艺品就是一种大受欢迎的东西,包括屏风、箱柜等等,与玉器、象牙制品、木雕、团扇及折扇、阳伞、鼻烟壶等等一样,是富人们甚至中等以上人家争相购买的中国货。

        袭人放银子的小柜子不过是怡红院放杂物的普通家具,贾府里不知有多少这种家具呢,而在当时一般人家则是一件贵重东西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