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为人师是平静而沉默的叙说:这是我的职业,这是我在做的事。它并不夸大教师的责任。但是在平淡中,它向内发问:我该如何为人师? 向内的发问才是最为强大的动力,也是最为持久的鞭策。

    老师的微观世界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15日   18 版)

        ■史永高

        微观是有意义的,因为最深沉的意义源自具体,而宏大或宏伟,则往往以具体的丧失为代价。《为人师》记录的正是一个个微观而具体的生命。他们因为具体而多样,虽然都共享着一个名称:老师,更具体地说是:中小学老师。书中的他们,是老师,但也是儿子、女儿,父亲、母亲,或者恋人,亦或失去恋人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热爱,也有自己的忧惧;有自己无可选择的出生,也有各自不可遏止的梦想。他们对自己有期许,也有失望与彷徨。他们是平常的,他们也是不平常的,因为是那个具体的自我,他们独特且不再平常。

        如果天底下的职业都在遭受变异或者降格,唯有还能留存心间并给人以美好的想象、温暖的寄托,还可以放心去信赖的话,那一定是:老师。而如果老师也被质疑,对他们的信任也被放逐,却仍有一些老师被寄予莫大的期望,那期望一定是留给小朋友们的老师的。不是因为这些老师多么地不平凡,而是因为他们看护的对象的柔弱。但是,信赖与期望都是重的,甚至也是“惩罚”。在期望的目光下,你无处躲藏,你燃烧自己,终至你失去自己。也由此催生了特别的荣耀,那往往是一种以牺牲为前提的荣耀,而少了一些真正的持久的因普通而来的荣耀。

        《为人师》展现的正是一群普通而平凡的老师。他们不是在金字塔尖的科学家,也没有做出特殊的能够标榜史册的贡献。他们的平凡与不凡,更多来自善良与坚忍,来自关爱与自然。他们是孩子们生活中的微光。他们不是烈焰。这非但不值得遗憾,反倒令人欣慰,甚至是庆幸。烈焰固然令人激荡,但也难免让人担心灼烤,甚至疑惑它究竟能持续多久。微光是暗夜中的灯,它不刺眼,但可以予人指引。微光是柔软而温暖的,它可以予人相伴。对于一个人的童年来说,它也是最贴切和珍贵的。

        书中的六位老师都是一个省地、一个区域、一个工作室的老师,他们因为偶然的机缘走进了这本书,而作者对他们的记录,让他们自己都感到惊讶。这种惊讶难免让读者心痛——他们才是我国千千万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基础大厦,但他们又是一个长期默默无闻的群体。《为人师》做了一件重要的工作,它的对象是小范围与小样本的,但它确实提供出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群体生命样态的切片,让我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他们的缩影,在它特殊的笔触与精巧的结构中,另一种荣耀,属于中小学老师的荣耀,也得以呈现,并深深地潜入读者心间。

        童年最深刻地奠定了也决定了一个人可以成为什么样,后来的所有教育都无法替代,或是在根本上予以改变。如果我们是在全人教育的意义上来理解教育的话,最重要的教育是在童年,甚至是幼年。一个健全的灵魂,来自于家庭,也源自学校,源自老师,小学的老师,甚至是幼儿园的老师。但是,童年却消失了。尼尔·波兹曼如此断言。甚至,童年是什么,也并非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人固然有长幼之分,老少之别,这是自然使然,但是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童年,却是一个被发明的概念与阶段。波兹曼的历史考证标明,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就此而言,人类童年的诞生,表明的是文化的丰富与复杂,是文明的进展。但是,它却消失了。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因为媒介尤其是热媒介的发达。在今天的中国,于媒介的变化以外,还有众多其他原因。对孩子太多的期许,过早地把他们推入成人世界残酷而无必要的竞争。在他们本应该自然生长的时候,却远离自然,也无法自然。越来越严密的机制化学校运作,令老师也远离其原本与根本的意义。波兹曼为当代文化中日益告别纯真的“成人化”儿童在各种场合留下的庸俗身影而叹息,那是对文化意义上童年的丧失的叹息,是一种远距离的学者式的观察。相比而言,我国中小学老师们的感受,恐怕更有切肤之痛,且更为具体而真切。

        然而,原因固然各不相同,但童年终究是都消失了。它可以被寻回吗?《为人师》的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种有质感的生活,有质感的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也选择了一种有选择性地回应管理机制的态度,与孩子们一同成长。这让孩子们在他们的荫蔽下,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有童年,不至于完全无望。这就是:为人师。

        以《为人师》为名,是很用心的。为人师是平静而沉默的叙说:这是我的职业,这是我在做的事。它并不夸大教师的责任。但是在平淡中,它向内发问:我该如何为人师? 向内的发问才是最为强大的动力,也是最为持久的鞭策。

        我们常常会说一个老师要“为人师表”,却鲜有给它一些仔细的审视。老师一定得是表率吗? 当然是,这是对他或她在人格上的自然要求。但是,表率本身也意味着出离于学生,是内心上的居高临下。所以真的必须这样吗? 这样真的就一定好吗? 还有比这更好的吗? 我想是有的。静悄悄地观察,用心地陪伴,谨慎地启迪,所谓“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好的教育是润物于无声,这就是一种好的教育。可贵的是,我们在这六位老师身上,都发现有这种情愫在流淌。我说流淌,因为它很自然。

        但是做这样的老师却并不容易。困难既来自对自身学养的要求、性格的锤炼,也来自外界的诱惑与迫压。每一位老师此时都会自问:何为人师? 如何为人师? 他们或许会如作者一样在迅速“成名”后反思:“作为一个老师,究竟应该为了谁,应该从谁出发? 我为学生做过什么? 我为之努力的一切对学生有什么意义? 一个老师如果成长起来了,却越来越少和学生在一起,甚至不再和学生在一起,不再属于讲台,那又有什么意义?”(本书第192页)他们也或者会如书中的王老师一样在这条“进取”的路上遭遇挫折后得出结论:“一个老师要能够只是老师也并不容易。”并最终明白自己的定位:“我还是更愿意和学生在一起,和他们说话,倾听他们的苦恼,处理他们之间琐碎的矛盾,看着他们成长,以后他们也会记住我。一个平凡的老师就已经很好了,他也才最有可能度过桃李芬芳的一生。”(本书第158-159页)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是用心的陪伴。但如果陪伴的时间都没有,又如何能够用心。

        在平行记录六位老师以外,作者在后记中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呈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历史纵深——它跨越了好几代人,一代人,一代人,又一代人。不同时代的为人师者,既是绵延的,又是差异的。这些追忆与连缀,看似个人,其实是时代变迁的镜子,因此就可以超越个人。它们也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再次走进自己的父母。

        我的父亲母亲如今都已年近九十,他们在江苏苏北的农村小学当了一辈子老师。父亲做了多年的校长,母亲则在教师的工作以外,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庭琐事,包括农田的照看,因此也拒绝了一切职务,一辈子只是做一个老师。母亲还是我小学时的老师。母亲是严厉与坚强的,我坐在她的课堂里,从来不敢以为他是我的妈妈。父亲则宽厚而慈爱,兴许是他离家较远与几个孩子并不整天厮守的缘故。我总是记得他的胡渣,因为扎脸的印象太深;我也记得他温暖的手掌,因为总有它帮我擦拭泪水,温暖脸庞。我并不是他们唯一的孩子,学校里的学生都是他们的孩子。90年代初小学修缮,没有教室,母亲便把学生带回家,平时就在门外的打场上上课,下雨时再赶快搬进逼仄的前屋。他们教书的时候很少有评比,最多是先进工作者的荣誉,可是他们几乎把基本生活以外的所有时间都花在学生身上。他们最大的奖赏是学生的成长,是来自村民的尊重与爱戴,是成为当地无人册封的乡绅。他们工作的时代是困苦的,但并非没有幸福。那时候的老师、学生、家长之间是信任的,因此老师的心态是放松的。老师是忙碌的,不过时间都花在学生身上。操场是破烂的,但学校生活也可以有田野和溪流。学生的童年也在困苦之中,自然地生长。

        传统的私塾制钳制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于是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教育。它在我国的肇兴不过近一百年,当初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所倡导的现代教育,如今早已实现,甚至过度实现。但也可能正因为这种过度实现,而事实上却并没有真正实现。现代教育初来的时候,即如新生的婴儿,充满着美好、可能、理想、尝试,也如儿童一般,纯真而好奇。后来,便不可避免地越来越被体制性力量所规限。甚至,常常以促进教育之名,干扰了乃至阻碍了真正的教育。如何认识现代学校的作用、意义、局限,并非一个简单的课题。

        上世纪70年代,伊万·伊利奇便激烈地批判过现代学校,主张废除现代学校制度,以便于自学的“学习网”(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剧院、工厂、农庄等场所)取而代之,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使学习者易于获得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非学校化社会”的“学习化社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境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教育是关于人的工作,是有历史的工作。向后稍稍回望,恰是为了更好地向前。六位老师,或许也应该再加上作者,都有自己的彷徨与疑惑,也都有自己的放弃、选择,与坚持。他们都听从了爱与良知的召唤,这是为人师之本。

        作者在后记中坦承了她的心路,既追忆了特殊时代中的中等师范,也记录了初为人师的拼搏努力与迅速成长。然而,最撼动人心的,却是成长以后的疑惑与反思,以及对现状的叩问。写作,是在拓展自己的人生;写作,更是在回答自己的问题。这也是一次特殊的写作,是借由一个个老师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洞见。在这本书中,作者营造了一种文字状态,它看似漫不经心,甚至有些意识流似的迷离空旷。在这种经过雕琢的不事雕琢之中,讲述的力量得以呈现。自然的文字状态,并不容易达到。平实,细腻,才有人性的光辉。因此,她能够呈现出一个老师的微观世界,读她的文字,也能够听到世界在呼吸。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