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叙写南京地方文化史的新尝试

    许金晶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08日   09 版)

        《江苏地方文化史·南京卷》,卢海鸣、曹劲松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第一版,135.00元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是江苏当代文化史上一项浩大工程。在这一工程当中,归于“江苏文库·研究编”中的13卷《江苏地方文化史》颇为引人关注,13卷刚好对应江苏的13个设区市。而在这13卷当中,《江苏地方文化史·南京卷》,自然会凭借南京独特的历史地位与其当代的省会城市属性,引发最为广泛的关注。

        《南京卷》由两位长期耕耘于南京地方学研究的学者——卢海鸣和曹劲松主编,广泛吸纳了南京地方文化史研究的过往成果,因此在南京地方学研究领域中,颇有“集大成式”著作的性质。本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就是“跳出南京看南京”。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一直有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美誉。这就决定了一部关于南京的地方文化史研究著作,绝不可能仅限于南京来谈南京文化。正如卢海鸣在本书绪论中指出的那样,在定都南京的10个王朝和政权中,六朝、南唐和太平天国属于地区性的政权,明朝和民国属于全国性的政权。因此探讨和记述南京的地方文化,就必须将其放置在南京之于周边区域乃至全国的辐射与影响力,以及周边区域和全国的权力更迭、地缘政治演化与社会环境变化等之于南京的决定性影响来探讨。事实证明:南京地方文化在历史上的每一次兴衰,都跟中央或地区性政权之于南京的行政区划与城市角色定位的调整密切相关,而这种行政区划与角色定位的调整,往往又取决于中央或地区性政权与南京之间的关系变化。

        南京文化发展在历史上的两个高峰时期,一为六朝时期,一为明代初期至清代中期。在第一个高峰时期,南京一直作为地区性政权的都城而存在;而在第二个高峰时期,南京或作为全国性政权的都城抑或陪都,或作为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的驻地。《南京卷》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述中国范围内的王朝更迭和历史演进之于南京文化的巨大影响,就是缘于上述历史规律。

        其次,是“跳出文艺看文化”。关于文化,学界一直没有一个广泛公认的定义与界定范围。如果按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区分,那么《南京卷》归于文化的界定,主要集中在精神文化的范畴。但即便如此,书中的文化,比起一般意义上以文学为中心的所谓“文化艺术”,在范畴上要广阔许多,不只包括文学、书法和绘画等传统“文艺”范畴的领域,也同样包括教育、科技与民俗等“大文化”范畴的领域。尤其是在本书的下半编,还专门按照上述六大领域的分类,各自以历时性的方式,对南京各文化领域的发展脉络展开系统论述。这其中,尤数新中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陶思炎先生撰写的《民俗》一章最为精彩。

        在具体讲述过程中,本书对于南京文化的范围界定,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出生、成长在南京的历史名人之于南京文化的贡献;二是曾经在南京有过居住、为官、旅行经历的历史名人为南京留下的重要文化作品及其相关贡献;三是虽未在南京长期停留、但属于南京辐射的区域文化范围、且其作品跟南京密切相关的历史名人的作品及其相关贡献。通过这三种类型的囊括,我们可以对南京这片土地上涌现出来的优秀文化作品以及南京之于周边区域乃至全国的巨大文化辐射力与影响力一览无余。

        最后,就是“注重政治之于文化的决定性影响”。笔者一直认为,文化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史研究开展。《南京卷》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其对于南京地方文化的论述,从来就不是就文化而论文化,而是一直把南京文化的发展,放置在全国政治历史演进的大背景下去考量和探析,既关注历代在南京主政的官员之于南京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更关注中央或地区性政权之于南京的城市角色定位之于南京文化发展的正反两方面作用。这样构成的南京地方文化史记述,就一直是南京作为中华政治中枢、军事重镇、商业都会、交流中心与天下文枢的文化演进历程,透过南京地方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的还原,我们也能管窥中华文明的兴与衰、得与失。这种既聚中心、又见全局,既论说文化、又观照政治的研究记述格局,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