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文
语言意义一直是语言哲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关注的焦点,但至今仍有问题悬而未决。传统语义学对词汇意义局限于静态的观察和描写,难以解决动态因素造成的词义变化。词汇语用学开始注重把词汇意义与词汇运用结合起来,强调词汇意义的动态性、灵活性、临时性和语境依赖性。冉永平(2008)指出词汇语用信息,即词汇及词汇组合的交际信息,往往不是词典释义的直接编码,也可能不是原型范畴内的常规意义,而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下具有动态性、临时性、暂存性和可变性的信息。对这种词汇语用信息的理解又不可避免地涉及人脑对语用信息的加工,如语言使用时的语篇语境、百科知识、交际意图等。学界越来越多地关注语用现象的人脑认知机制,以求揭示具体情境下人类交际的心理和神经基础。河北大学侯晓舟、朱琳合著的《汉英词汇语用信息加工处理研究》一书即在此领域做出了有益探索。
《汉英词汇语用信息加工处理研究》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ERP的汉英词汇语用信息加工处理研究”的研究成果。该书结合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语言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提出了人脑中存在“词汇语用信息模块”的理论假设,并综合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和眼动实验对词汇语用过程中的人脑认知机制进行了实验心理学检验,进而有力证实了上述理论假设。该书采用实验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丰富了词汇语用学的研究话题和实证依据,这种探索与尝试无疑是极具学术价值的。
通览全书,可以明显发现其鲜明的跨学科特色。跨学科研究能够拓宽语言学的研究视野,充实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为语言学的理论构想提供了心理—生理上的佐证,同时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词汇语用意义、人脑认知加工、语义中心观、心理模块性是本书的几个关键概念,也是近些年语用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在书中,作者将几个不同学科的知识或理论融会贯通,为探明人脑如何理解词汇语用意义提供了新思路。徐晓东和吴诗玉(2019)指出,近十年间国内语言学和心理学界开始借助认知神经科学的先进手段,重新审查和思考语用学领域的众多热点议题,研究者从时间进程和大脑空间定位两个维度探讨了这些语用现象及准则的心理现实性。该书顺应了这一研究趋势,分别采用ERP实验与眼动实验来验证假设的合理性,从而印证了实验语用学方法能对语用学理论进行有效验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用学研究中内省模式的缺陷,对语用理论的实证性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此外,ERP技术在词汇语用学研究的创新性应用,不仅有助于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对人脑的认知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该书将词汇语用学的研究对接到认知科学的研究范围,尝试找到意义理解与人脑的关联,进而揭示词汇语用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使得传统的哲学思辨和语言学的解释分析与当今的认知科学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除跨学科性外,该书的应用性价值也值得肯定。探索语言理解与产出的人脑认知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的成果可应用于指导语言教学实践、词汇习得研究和认知语用研究、心理语言研究。在语言教学中,合理运用本研究提出假设的主要内容,可以有效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用意义推理能力。同时,语言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对于词汇理解的认知机制及认知过程,为语言教学寻求更高效恰当的方法。该著作对人工智能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语用意义的人工智能识别本质上也是个意图识别、认知调控的问题,是语用学领域攻而不克的难题之一。李捷(2021)认为大多数情况人工智能难以精准回复的根本原因是机器缺乏语境信息,不能自动识别语用意义,因而不能做出合适应答。而该著作研究发现语用问题本质是语义化的,并在理解中遵循一定的程序,语境以语义化的语境信息参数形式存在并与词汇意义中的义素产生联系,这就为人工智能理解自然语言提供了参考。此外,本书的研究成果、例句分析均展示了特定语境下的词汇语用信息的理解过程,有助于提高人工智能对语用意义的智能识别度,在一定程度可以上推动人工智能如何理解语用问题这一研究的发展,为人工智能处理复杂的语用问题提供一定解决思路。
对语言意义及使用语言时的人脑认知机制的探索仍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未来更多的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相信,《汉英词汇语用信息加工处理研究》的出版能对词汇语用学和语言使用的人脑认知机制研究起到推动作用。未来,也会有更多学者投身这一领域,产出更丰富的学术成果。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