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文学的星空,因青年而璀璨

    ——“五四青年节”之际本报专访文学期刊主编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01日   02 版)

        ■本报记者 舒晋瑜

        【编者按】“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华读书报记者围绕文学名刊对青年作家的扶持与关注这个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调研采访,跟踪梳理当前青年作家的创作,聚焦我国当下的文艺人才培养。

        2024年4月19日,在东南大学举办的“国际中文日”活动上,《青春》杂志主编李樯正式宣布《青春》将开办“丝路青年”栏目,并发布英文、俄文、德文、阿拉伯文等多语种征稿启事。栏目专门用以发表各国留学生、大学生原创作品,并纳入“青春文学奖·丝路青年奖”这一新设奖项的评选。这家地处南京的刊物,向全世界抛出了文学的橄榄枝。

        今年5月,第九届“青春文学奖”将在南京颁发。如果我们将时光穿越回1980年,会看到第一届“青春文学奖”的颁奖舞台上,获奖者中的王安忆26岁,梁左23岁;1981年,第二届的一等奖得主简嘉27岁,同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诗歌奖得主之一的韩东,年仅18岁,当时还是山东大学的学生;1983年,第四届的小说奖得主苏童刚满20岁,正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今天已是著名作家的名字,曾在《青春》杂志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是的,《青春》甫一创刊就定下了“为无名者铺路,扶持文学新人”的办刊宗旨。无数和《青春》一样的文学刊物,以一贯的包容和气度为青年作者们营造出自由的空间,为年轻人搭建了充分施展文学才华的舞台。

        《人民文学》:“培养新的文学力量”为己任

        茅盾在《创刊词》中就对文学普及和人才培养功能有专门的阐述:“积极帮助并指导全国各地区群众文学活动,使新的文学在工厂、农村、部队中更普遍更深入的开展,并培养群众中新的文学力量。”创刊75周年的《人民文学》一直以“培养新的文学力量”为己任,在发现青年作者、培育文学新生力量方面早已有传统,既体现在常设的“新浪潮”“90后”,也体现在每年第5期的“青年诗人小辑”和2020年第9期开始设立的“写作课”等栏目,今年通过广泛征稿将在第六期的诗歌栏目让数十位中小学生诗人亮相。

        在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的印象中,1955年王蒙在《人民文学》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小豆儿》时刚刚21岁,1986年迟子建在《人民文学》发表《北极村童话》时也不过22岁……这样的名单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从1993年到1998年,《人民文学》对新生代作家的推举不遗余力,徐坤、徐小斌、毕飞宇、李洱等作家展示出的才情和活力令人刮目相看。2002年,《人民文学》设置“新浪潮”栏目专门推出首次露面的新人。仅2023年,在刊物上亮相的青年作者有109位。

        每个著名作家都由青年起步,青年作家一直都是《人民文学》的重要基座,只有庞大而坚实的底座,才能形成结构稳固的文学金字塔。刊物多年来守正创新,力推文学新人的举措也层出不穷。比如曾联手《南方文坛》推选“年度青年作家、批评家”,曾与浙江鄞州合作推出“人民文学新人奖”,与江苏省作协合办“人民文学·紫金之星”文学奖;每年的人民文学年度奖专设新人奖两名。每次的获奖者都备受瞩目。

        “年轻作家是文学的接力者,他们的创作生机勃勃,展现出艺术多样化的灵性,他们是文学期刊要依靠的重要力量。”施战军提到,他们还特别注意从期刊外的渠道发掘优秀作者,比如过去从豆瓣等网站就找到不少优秀作者。很多高校开设创意写作课,青年作家焦典在《人民文学》第一次亮相的作品就是作家毕飞宇在北师大讲文学课的作业。编辑们与青年作家的创造活力是同频共振的,每当发现优秀年轻作者大家都很兴奋,为未来无尽的可能心怀热望。

        《收获》:“出人出作品”巴金先生给《收获》制定的办刊方针是“出人出作品”。《收获》主编程永新说,今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们怀念巴金,也一直继承着巴金先生的遗愿。从新时期来看,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收获》就有过“青年作家专号”。比如1987年《收获》第五期曾推出“先锋作品专号”,余华、苏童、格非、马原、孙甘露等一批当时的青年作家集体亮相。现在已经成名的双雪涛、班宇、郑执等年轻作家,都是在十几年前的“青年作家专号”首先露面,和《收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余华曾表达过,自己和《收获》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有四分之三的作品都是首先在《收获》上发表。

        《收获》自2014年持续推出“青年作家小说专辑”,在盛夏时节的第4期面世,希望通过固定的形式,寻找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年轻作者。不断有新人加入、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文学的运动或文学的思潮才会有不一样的新气象。《收获》不仅仅重视年轻作家专号,编辑部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大家会热烈、踊跃地讨论、评估,尽可能把有才华、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年轻作家挖掘出来。

        当年曾是《收获》“年轻作者”的莫言、余华、苏童等作家,如今已成为高校教授。《收获》一路跟踪这些名家和他们的弟子动向,近两年陆续推出叶昕昀、史玥琦、武茳虹、焦典、丁颜等年轻作家的作品,推出后也受到出版界的关注。

        《诗刊》:诗歌要唤醒青春的力量

        说到《诗刊》,不能不提及被誉为中国诗人摇篮的“青春诗会”。这一大型诗歌活动由《诗刊》社从1980年启动,已成功举办39届,舒婷、吉狄马加、顾城、叶延滨、西川、于坚等数以百计的著名诗人均从这里走出。更令人瞩目的是,2018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奖者全部出自“青春诗会”。

        “诗歌要唤醒青春的力量,才有持续性和动力。《诗刊》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诗人的加入,诗歌要面向青年,诗歌是青春的,青春是充满激情、感悟力和想象力,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刊》主编李少君介绍,《诗刊》的下半月主要发表青年诗人作品,当下活跃的诗人陈先发、雷平阳、胡弦等,都主要是下半月推出来的,目前主要在“双子星座”“数字诗界”“后浪新声”等栏目发表青年诗人作品。

        青年是诗歌的未来,《诗刊》社一直重视对青年诗人的培养培训,每年与各省市作协举办“青年诗人研修班”,推出青年诗人专辑并配发相关评论,及时推出青年诗人创作成果,近年出版有《我听见了时间:崛起的90后诗人》上下册、《90后诗词选》等诗集,基本呈现了当下青年诗人的写作风貌。

        《十月》:新锐是大师出发时的姿态

        《十月》是合着时代的气息朝气蓬勃地成长起来的,从创刊就有扶持新人的传统。

        20世纪80年代铁凝在《十月》发表《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时才20多岁;同期《高山下的花环》《黑骏马》作者李存葆、张承志那时都是30多岁的年轻作家,非常富有锐气。

        1999年,《十月》开设了“小说新干线”栏目,定位于年轻作者有旺盛创造力的小说新作,重点推出具有一定创作实力和潜力、还没有受到文坛充分关注的青年作者。二十多年过去了,“小说新干线”栏目已成为《十月》著名品牌栏目,一批批作家从“新干线”走出来,既有晓航、荆咏鸣等60后作家,也有徐则臣、鲁敏、乔叶、李浩等70后作家,目前“小说新干线”正打算做“00后”专辑。

        在《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看来,“小说新干线”一直在变革、创新中成长,《十月·青年专号》汇集青年的文字,书写“中国亲情”“城”“村镇”以及“时间与记忆”,以不同的板块划分展示文学的多元触角。多元是此刻的真实语境,真实地呈现多元,正是基于青年作家们对自我、社会与世界的全情投入与真实表达。   

        《钟山》:“不薄名家爱新人”

        上世纪80年代末,《钟山》曾倡导“新写实小说”,刘震云、池莉、王朔、刘恒等30岁出头的青年作家拿出了重要作品《故乡天下黄花》《太阳出世》《千万别把我当人》《逍遥颂》等。还通过“江苏青年作家小说专辑”等栏目先后推出过范小青、周梅森、黄蓓佳、叶兆言、储福金、夏坚勇、韩东等人的小说。

        进入新世纪以来,《钟山》陆续推出过中青年学者散文小辑、江苏中青年诗人诗歌专辑、“南京小青年”专辑等。从2014年开始,《钟山》每年举办一次全国青年作家笔会,后又承办《钟山》之星文学奖,面向35周岁以下的青年作家进行嘉奖。

        《钟山》从来都是“不薄名家爱新人”,创刊四十多年来,追求新声的脚步一直在向前。《钟山》副主编贠淑红介绍说,很多举措对青年作家创作产生了积极效应。青年作家孙频已经成长为比较成熟的实力作家,曾获过《钟山》之星文学奖的董夏青青、索南才让的作品后来又荣获鲁奖,杨知寒既获得过《钟山》之星的年度优秀作品奖,也获得过年度优秀作家奖,近年创作实绩不俗。

        2022年,《钟山》还特别新设了面向高校创意写作专业的新栏目“发现·创意”,并整合青年作家笔会、《钟山》之星文学奖等优持品牌打造“扬子江青年文学季”,为青年写作、批评、阅读搭建一个更为开放和有力的交流平台。

        《北京文学》:“共同发现”新北京作家群

        《北京文学》扶持新人新作的传统也由来已久。半个世纪以来,浩然、刘恒、张辛欣、余华、王安忆、徐小斌、石一枫、彭敏等作家都曾在《北京文学》发表处女作。《北京文学》还设有新人自荐栏目,发表新作者的小说处女作,每年推出10余位新人。自2023年起与《诗刊》合作推出“共同发现”栏目,两刊同期推出同一位诗人力作,并配发评论,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从2023年第一期起,《北京文学》开设“新北京作家群写作”栏目,希望以宏观的整体性视角反映首都创作的面貌,该栏目至今已经发表徐则臣等16位作家的17部作品。“‘新北京作家群写作’既是擂台舞台,也是试验场。不急于结论,多提供实验,留下足够的创造余地和想象空间。”

        《北京文学》主编师力斌说,推举新人的相关栏目为年轻人提供了快捷平台,相当一批有锐气的年轻人显山露水。诗歌“星群”栏目提速发表进度,一年推荐年轻诗人达150余位,极大地丰富了首都文学创作面貌。年轻作家的作品呈现新的写作趋势和气质,比如作品的全球性、突出的流动性、文化经验上的驳杂性包容性以及时尚性,北京是首都的北京,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的北京、世界的北京,相当多的面向和层次在这些作品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青春》:为无名者铺路

        创刊45年来,《青春》所有的工作都是坚守“青年读、青年写”。1981年10月,《青春》创办“处女作”栏目,1983年还推出一期处女作专号,卷首语中的统计显示:创刊以来,共发表小说202篇,其中29%的作者是第一次发表作品。2017年以来,这个比例达到50%以上。

        2015年以来,《青春》负责实施的“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项目,已签约扶持三批共50位青年作家,其中40岁以下“青春作家”30人,来自高校的大学生写作者即“青蓝人才”20人。葛亮、曹寇、赵志明、余幼幼、春树、大头马、焦典等皆为佼佼者。

        2023年,《青春》改版,定位为“大学生自己的文学期刊”,其中的“新视界”“毕飞宇工作室·小说沙龙”“处女作”“韩东改诗”“合唱团”“笔生花”,都成为大学生写作新手放飞自我的舞台。不仅是刊物内容创新,《青春》借力互联网,作者的一首诗歌就能带来百万级的流量。刊物还大力扶持青年作家的图书出版,先后策划出版过“青柠檬丛书”“青春文艺”系列等。

        “文学的星空,因青年人的文学天分和激情写作而璀璨,他们对于时代的敏感、热情、好奇和对写作的热爱,发生着美妙的化学反应。他们的文字总有一种别样的清新、生动,同时不乏真诚和洞察。”《青春》主编李樯说,这是一道熟悉的风景,有着破旧出新的不竭动力,这种“青春力”,也是汉语写作的希望和未来,《青春》始终乐于成为他们的“铺路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