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主办、《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协办的“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围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概念、文化特征、发展路径等关键议题,立足于深入学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讨和阐发,力图为推动我国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理念、开拓新路径、集聚新动能。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此后又在多个重要场合作了深入论述。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开启了新质生产力在各行各业应用中的讨论热潮。与此同时,2023年10月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了文化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
在此背景下,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理论与实践逐渐被纳入学界视野,成为受到较多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文化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内呈现出的新质态、新类型,是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共同发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在文化生产、消费、交换等领域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可为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根基和精神引擎。
有鉴于此,2024年4月21日,由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主办、《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协办的“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举行。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吴定海,深圳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史学正,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管宁,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顾江,惠州学院原党委副书记罗川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系教授臧志彭,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詹双晖,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周建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东数字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袁侃,广东振远文化集团董事长梁振运,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童祁,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陈能军,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教授温雯、宗祖盼等30多位专家学者、有关部门领导和业界代表参会讨论。
一、科技与文化的双轮驱动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很大程度上是由科技创新所催生的。与传统生产力不同,迅猛发展的科技文明成果是当前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但同时必须注意到,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科技驱动的生产力,也是文化驱动的生产力,是一种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的先进生产力。
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背景,正是信息技术革命如怒涛大潮一般的演进趋势。臧志彭指出,通过人类的信息技术发展史可以看到,每一次信息技术革新,带来的都是人类在时间、空间、模态及其他各种物理束缚上的突破,都是在人与信息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层面的升级与重塑。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会带来人类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当前,我们正迎来元宇宙框架下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具体包含空间交互、以区块链为核心的Web3.0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三大核心技术群,其带来的是人类社会在信息属性、数字身份和数字资产价值体系上的全面重塑,以及文化内容生产范式的革命,AI大模型正在成为全球最为核心、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媒介枢纽。上述三大核心技术群正在催生新兴科技思维的劳动者、虚拟数字人和智能机器人等新的劳动者群体,正在开创全新的创作空间和表达方式、强大的生产工具、可信基础设施以及随时待命的全球虚拟专家团队等新型劳动资料,还有新兴内容形态、新奇文化消费体验等新型劳动对象。文化新质生产力本质上体现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为生产逻辑、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是人类文明应对技术演进所形成的社会冲击的必由之路,是文明面对挑战和应战的时代变奏。宗祖盼指出,文化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新概念,是在文化科技融合进入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阶段、对文化生产力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机器大量取代人工。当传统产业无法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这些劳动力必定会流向由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新生产领域,其中就包括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的文化质态。
在上述背景下,先进技术带来的新兴业态和生活方式,已经在文化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一项不可回避的现实。童祁介绍了大语言模型在文化产业的最新应用。她指出,文化产业践行、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首先需要持续推动文化科技融合。行业通过应用大模型、数字交互引擎等最新科技成果,来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和分发效率,拓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边界,使得文化内容创作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电子书、在线音乐、流媒体视频、电子游戏等数字媒介已经成为文化表达的新形式,可以迅速触达全球受众。
那么,在人类大踏步迈入信息文明的过程中,科技与文化的相互促进是如何在发展先进生产力中展现的? 祁述裕对此指出三点。第一,文化观念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土壤。科技发展的梗阻,很大程度在于思想解放不到位,改革深化的程度达不到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当今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观念创新,促进思想解放。第二,文化需求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一项技术能否走完从研发到应用并推动生产力变革的全过程,不仅取决于科学家的灵感和科研条件,还取决于该项技术是否契合人们的现实消费需求,能否满足市场需要。前沿科技的市场化应用往往从创新文化消费寻找突破口,而文化消费市场对新产品的认可,又反过来刺激科技创新。第三,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以数据、大模型、算力为核心的新生产要素快速融入文化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同时创意和数据等文化生产要素融入相关产业生产过程,产业联动的边际成本降低,文化产业内部融合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加深,文化新业态层出不穷。
科技与文化的双轮驱动,符合人类追求先进生产力的本质目的。魏鹏举从理论层面对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性质进行分析。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继承发展,是一种超越经济增长意义上的合目的性生产力。所谓合目的性,也就是合乎人类社会对于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的需求。国家的发展要实现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合目的性的生产力,不仅仅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而是要把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作为根本目标。所以在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意义上,新质生产力理应包含更深刻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及更深厚的内生文化动能。文化创意提升人类社会的边际收益,科技创新改善经济发展的边际成本,文化与科技的深刻融合实际上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与平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技术要与高情感相平衡,这才是一个符合人类目的性发展的创新驱动的未来社会。
在今天讨论文化新质生产力,需要文化领域的大力发声,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是要着眼于更大范围的时代动态。文化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是颠覆性技术,这一点为大多数与会学者所赞同。这类颠覆性技术所要求的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获得离不开整体环境,包括文化生产领域的变革。思考科技与文化的双轮驱动效应,既要有技术史脉络的梳理,也不能脱离针对当下的人文关怀。因此,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人文内涵、文化新质生产力和人文经济的关系,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讨。
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人文内涵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为我们深刻认识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探究新质生产力的人文内涵,从而更切实地把握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提供了重要指引。
文化新质生产力要有所作为,就不能脱离人类文化所固有的人文性质。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是要服务于人,促进人的物质富足、精神富有。顾江指出,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跃升,但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和瓶颈。而具有中国特色、时代内涵的人文经济学,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文经济包含四个维度的特征:一是以创新手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以文化科技融合推进数字文化建设;三是以产城融合促进文旅业态创新;四是以文化品牌塑造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针对新质生产力如何助推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顾江提出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激活人文经济发展新动能;二是以创意内容为核心,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质态;三是以政产学研为依托,打造文化人才集聚新高地;四是以业态创新为引领,塑造数字文旅消费新场景;五是以制度设计为保障,搭建数字文化治理新体系。
在讨论中,“文化”成为现身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周建新认为,要理解文化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明确“何为文化”,而不能简单地把与文化生产相关的一切都称为文化生产力,把与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与文化数字化相关的一切都称为文化新质生产力。他继而从文化创新的视角来解读文化新质生产力及其人文性质。文化创新是面向未来的价值重估和意义重构,并进而带来一种与过去或当下存在差异性的创新性文化的活动。创新性文化的本质在于人们对未来美好世界与美好生活的向往、想象、擘画和追寻。创新性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从意义生发到阐释和具象,再到社会传播,最后到被社会认可接受的复杂漫长过程。从物质生产力到文化生产力再到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演变,不仅反映了生产力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结构的变迁和优化。所谓文化新质生产力,就是指体现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创新生产力。
人类文明的创新突破,往往由文化、观念、思想上的伟大创新所引领。塑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汪云兴从创新文化激发科技创新的视角,分析认为文化力是引领支撑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根本、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他创造性地总结了深圳“企业—社会—政府”共同构建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体系:一是政府力挺创新,战略引导创新、政策支持创新、制度保障创新;二是社会崇尚创新,开放包容、热爱创新、科学时尚;三是企业拥抱创新,坚持创新主体地位、产业导向。先进生产力往往在最适宜的文化环境里实现突破,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形成崇尚创新、呵护创新、拥抱创新,想创新、敢创新、善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潜力,最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意味着一场人的精神上的自我革命。如是方能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罗川山提出,新时代需要呼唤培养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锐意开拓创新。企业家要自觉领会和实施科技创新驱动,通过不断的创新活动,引领和带动产业升级。二是善于精诚合作。要善于捕捉信息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大势,致力于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是求贤用贤若渴。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用人才,应有求贤若渴、用贤奉珍的精神与价值追求。四是注重绿色生态。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统一,促进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五是坚毅执着抗压。企业家须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的使命担当、高超的市场经营技巧与斗争艺术,更要有一种坚毅执着的奋斗精神和抗打压、抗制裁、抗封锁的敢于突破、敢于斗争的精神。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人文内涵,体现为生产力与人类社会长远关切之间的良性协调、互动融合。花建提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一条基本特色是对生态文明与社会责任的鼎力承担,为了体现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的人类关切,文化新质生产力也要对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绿色生活等作出积极贡献。比如,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在碳排放总量中占有不小的比例,各类会展节庆活动的碳排放也相当可观。因此,在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节能减排责任重大。文化新质生产力应该是绿色、生态、健康的生产力形态。
新的经济文化观念是现代经济体的活力之源。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人文性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正如诸多与会学者所指出,培育新质生产力应秉持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打造高品质生活和厚植创新土壤,孕育个体创造力、激发全社会活力。坚持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人文导向,不仅契合发展生产力的终极目的,其本身也是优化文化生产力发展生态的重要内容。
三、优化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文明创新时代孕育着新质生产力,但如果技术知识应用或生产要素配置方面出现不均衡、不协调的情况,那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就有可能陷入非理想状态。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以确保各生产要素和谐共进,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需要进行全局性把握,做好顶层设计。李凤亮认为,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不只包括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和未来文化产业、提升改造传统文化生产力,还包括这些发展所必需的政策理念、社会场景、消费环境的整体调整,也即发展生态的持续优化。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优化发展生态。要集中处理好几对关系: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文化和科技的关系,人文和经济的关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发展和治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应该提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催生策略。一是创新驱动。文化新质生产力需要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和新优势的积累和塑造。二是要素配置。生产力的核心是要素配置,其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显得日益重要。三是多维协同。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文化产业内部各门类的融合,更需要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形态的融合,还需要政、产、资、学、研、用的多维协同。他还指出,可以从三个重要维度优化文化发展生态,分别是生产要素变革、生产方式变化、生产关系优化。文化科技、文化数据、文化金融、文化人才是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四个重要要素。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生产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可能迫在眉睫。为此既要处理好融合创新,也要做好产业布局。目前我们的文化生产关系有尚不适应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之处。要大力提升文化治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真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要重视新型生产要素的驱动作用。陈能军认为,数据、算力、算法等新型生产要素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新型生产要素的激发和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可以孕育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形成文化新质生产力。发挥数据、算力、算法等新型生产要素的融合创新效益,将极大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赋能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生态体系,进而为加快形成文化新质生产力奠定要素基础。要充分挖掘和激发数据、算力、算法等生产要素潜力,培育引领文化产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掘并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培育并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充分结合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实际,加速生产工具升级换代,引领劳动资料效能提升。要避免过度追踪“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等热点问题而脱节技术应用,要以加快重大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基本动力。
不忘本来,方能开创未来。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必须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温雯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关联可从三个层面来探讨:一是立足“保护”,着眼文化基因与文化内涵的传递与传承。新质生产力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时代环境,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但在“变与不变”之间需要有考量和取舍。二是立足“创新”,着眼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的交融,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立足“引领”,以文化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包括国家层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文化观念,也包括传统层面和民间层面的优秀文化。最后,通过文化与新质生产力多层面的互动,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以新质生产力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其具体方式方法需要各地结合地方本土经验进行研判并合理决策。詹双晖以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为例,从中提取经验。近年来,广东推出一系列促进数字文化科技、文化新业态快速发展的政策,其核心就是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以数字文化科技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做强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网络视听、文化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文化新场景、新应
用,培育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向“高精尖”、跨界化、国际化的高端文化服务业发展,打造数字文化引领地、文化新业态策源地。广东以建设更高能级的文化和科技融合载体平台为重要抓手,高标准建设广州、深圳高新区和南山区3个集聚类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动建好励丰、华强方特、雅昌、南方传媒、欧科、华侨城6个单体类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构建起基于互联网生态的产业链发展平台、开放共享的文化云平台以及各类数字化专业开发与服务平台,有效推动国内外知名孵化器、资本大牛、知名VC、创业大咖、技术天才以及创业服务机构等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资源的聚集。由此,深圳、广州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产业研发、创新中心,并在文化科技、文化投资平台、文化产业交易平台、内容创造和IP产业等关键领域占据高地。
针对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地方性视角,袁侃从深圳城市发展的角度提出思考。为了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强化领军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及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深圳正面临一系列挑战。具体而言,深圳在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上仍需要解决总体布局节奏较缓、区域发展不均衡以及支撑要素生态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深圳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上应采纳一系列创新方法和措施,如强化优势领域与弥补薄弱环节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协调、虚拟集群与实体集群相辉映、市场需求与制度保障相配套,以及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促进等。通过这些举措,深圳将能够更有效地推动数字创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还需要从文化企业的实践中汲取力量。梁振运以城市演艺IP创作为关注点,深入剖析了城市演艺作为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他提到,城市演艺进化主要包括理念、空间、集成、观演、运营、营销方面的六维创新。城市演艺可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和带动旅游消费的发展路径。其包含“文化为核、剧本为王、科技为翼、产业复合、运营制胜”五大发展要素。一部城市演艺IP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创意、科技、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创新史,是一部艺术家、制作者、投资人不断追求创新,不断告别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破到立、从创到变的过程。
李凤亮在会议总结环节指出,围绕“文化新质生产力”进行破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也即新质生产力发展当中的文化发展问题。二是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理念与内涵特征。需要思考的问题包括: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能否成立? 文化新质生产力在时空呈现上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当前文化新质生产力有哪些基本逻辑和特征?文化新质生产力实际上不是今天才有的事物,但这一概念是新提出不久的,要说明它到底新在何处、质在哪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和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之间的关系,也要进一步梳理。三是如何强化文化治理、优化发展生态,充分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要正确评估我国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以及现阶段实践重点,深入研究人文经济或者说创意产业的发展如何助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还需要关注哪些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助于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文化新质生产力创造了哪些新场景、新体验,又将在全领域的创新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最后,要在全球竞争合作的视野下,探索我国新质生产力提升的范式创新和突破之道。在未来有关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讨论中,这些问题均值得进一步研究思考。
本次会议聚焦“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较早关注这一问题,体现了敏锐的问题意识,显示出这一问题已成为时代关切的前沿、学术理论界的焦点。文化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内呈现出的新质态、新形式,不仅指明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更展示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图景。
(作者:杨义成,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