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丈量长江,书写长江,审视长江,传承长江

    ——《和平长江》出版综述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01日   08 版)

        ■王谱声

        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与同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交相辉映,共同促成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一部长江文化史,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灌溉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长江千年文脉,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4年1月,由长江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联袂策划的《和平长江》正式出版。这不仅是两家出版社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更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3月18日,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江西省作家协会、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中共九江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长江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九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修水县委县政府承办的“万里长江探文明 千年文脉共和平——《和平长江》研讨会”在北京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黎隆武,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江西作家协会主席李小军,江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汪维国等领导与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就《和平长江》主题内涵、出版价值进行了充分肯定的同时,还对其文本特色、写作风格等进行了解读。

        用脚踏实地的行走丈量长江

        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入实践,召唤着优秀的作家深入一线进行创作。《和平长江》的作者徐春林从小生长在长江支流的修河岸边,打小就在九江长江大桥上目睹了长江的波澜壮阔,对书写长江有着强烈的激情和冲动。从2019年开始,他从家乡修水出发,循着自己对长江的亲身经历和记忆,以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的切身行走,将长江的源头以及长江沿线的很多重要城市、支流、河流走遍。近五年在长江流域的实地采风、体验生活,徐春林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通过倾听长江、感受长江、书写长江,采用历史、当下和未来的多重视角解读长江,梳理水文与人文、水脉与文脉,《和平长江》为读者编织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轴线,书写了敬畏历史、敬畏生态、敬畏文化的崭新篇章。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和平长江》的主题主线鲜明,反映了作者对长江的深邃思考,全景式、立体式展现长江的自然变迁、文明演进、文化流变、历史脉络、生态演变,涉及长江治理保护、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这样一部有着海量信息的作品,作者在书中借用“和平”一词来表达长江的历史变迁,具有更为深刻的考量和意涵。

        对此,中国水利作协主席李训喜说,长江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礼物,人类文明诞生以来,经历了敬畏长江、索取长江,经受长江的报复等过程后,开始反思,在约束长江的同时也约束了自身,进而采取了一系列保护长江,实现给长江以出路、也给人类以出路的措施,实现人类与长江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的愿景,这正是“和平”二字的根本所在。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认为,《和平长江》其实是作者对长江情感的一种表达,也是作者与长江的一种交流、一种升华。全书既对历史、现实、人文传说、自然万物进行了抒情式写作,又对长江流域的很多河流、土地、植物、鱼类,包括各地方的保护措施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展现,充分体现了长江的博大、深邃、奥秘、迷人,是徐春林眼中的长江、心中的长江。全书的写作过程,是作者徐春林成长的过程,是他思想、灵魂和精神的成长和升华。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则认为,面对长江这么大的题材及其蕴含的汪洋大海般的内容,作者通过五个章节的内容,详细介绍了长江流域沿线的重庆、武汉、上海、南京等几个重点城市,以及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几个重大工程,并着眼于当下的长江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发出了自己深刻的思考,文字要而不繁,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要写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江,把细节落到一个个故事里,是作者的宏大志向,也是他面临的一个巨大考验。在《和平长江》中,首先,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平民化视角来书写,从他最熟悉、最亲近的故乡修河写起,从太阳升镇杨梅渡古樟林写起,引领读者跟随他的视野和脚步一步步走进长江,起到了小切口、大断面的功效。其次,作者注重细节和故事,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物故事,摒弃了那些枯燥的数据,干瘪的概念,空洞的说教,使得作者笔下的长江可感可触、可亲可敬。书中出现的各类人物近百位,他们是芸芸众生的一分子,但是每一个人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命运。正是这一个个人物、一桩桩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得《和平长江》可以从不同章节读起,而不觉得突兀枯燥。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指出,《和平长江》是对长江这条母亲河的一次致敬性书写,作为一名80后作家,徐春林在长江边长大,从小就看到长江的云雾缥缈,看到了长江的大江东去,看到了长江的千帆竞渡,也看到了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胜景,他有责任、有义务,用自己的笔把长江的胜景再现出来。所幸的是,他最终从他的家乡出发,沿着这条大江走了下来,然后用自己的笔,把长江的那种气吞江河的气势记录了下来,把长江边上两岸苍生的故事记录了下来。

        与其他报告文学作品不同的是,这部作品的特色之一是有比较强的个人化色彩或者说凸显了“我”的形象,这可能是“80”后新人的写作特点。全书围绕“我”这一中心,写了到长江源的考察,写了到重庆、上海、南京、武汉等地方的考察,同时也将考察途中的感受和体验较好地表达了出来,对于考察途中所接触到人物的描写,也深深地牵动着读者的心,使作品具有了现场感和真实感,让读者在阅读时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情感代入,成为作品中那个正在用脚步丈量长江的“我”。

        谈到这一特色,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认为,作品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报告文学写法,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像是游记性的纪实,作者对到其他地方考察的记录,很像文化散文,或者是文化随笔,比如到了长江下游一些城市考察,并不是典型的报告文学写法,而是含括随笔、游记、散文等多种文体的综合性写法,这也使得全书的不同章节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意义。同时,作者通过自己的行走,将巴蜀文化、三星堆等自然和人文、历史和现实、经济和文化知识较好地贯通起来,将现实的采访、史料的研究、文献的解读融为一体,这更说明了作者在本书创作中所下的功夫之深。

        一部别人没写过的“新长江”

        面对“长江”这么大的题材,犹如汪洋大海式的写作素材,作者徐春林在撰稿前就在反复询问自己的过程中寻找着内心的答案,最终,他通过五个章节,从家乡的修河开始,向读者介绍了长江流域的几个重点城市,重大的水利工程,保护长江的重大举措,向读者呈现出一个现代式与历史交融的长江,一部别人没有写过的“新长江”。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哺育了人类,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和深厚的文化,中华民族在长江的怀抱里繁衍生息。长江文化以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为主体,包含滇文化、黔文化、赣文化、徽文化、江南文化等,体现了中华文化多样共生的特质。长江流域历史文化遗产种类多、数量丰、结构多元,沿线省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7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2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52项,世界遗产20多项,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宝库,使不少文人为此引吭高歌,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和平长江》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古籍,把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关于水利和长江相关的典籍和知识非常好地融入到作品中去,在书写过程中显示出长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特色。与纯粹的报告文学作品相比,《和平长江》有着一定的美文书写的特点,书中关于作者和尼玛潘多在高原上的经历,显示出了田野探索的感觉,这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敢于深入生活,在一线创作的显著特征。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李晓东认为,《和平长江》在知识普及上做得非常好,不仅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而且在每个地方经常用一个小框,像一个画外音把具体的小知识补充进去,这也是对报告文学写作非常有意思的补充。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对《和平长江》的知识性特征印象深刻,他觉得,虽然人们在感官上很熟悉很了解长江,但大多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和平长江》恰恰对涉及长江的水文、人文、动植物、商贸、历史知识描述得非常具体,而且书中还采取了学术专著中注释的方式,用小标签来凸显这些知识性内容,保证了读者在流畅的文学阅读感之外,还能得到非常具体和扎实的学术性信息。

        在讲述长江故事、挖掘长江历史的同时,《和平长江》并未沉浸在只呈现长江历史的感受中,而是着眼当下,将视角聚焦到新时期长江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伟大的探索和巨大的成就上来,这是一种微观与宏观的结合,是一元和多元的结合,其中不仅有迷人的历史故事,更有丰富的现实图景,对大禹治水,对党中央除水害、兴水利、治水安邦,取得治江事业辉煌成就的讲述,恰好是当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指出,写长江的纪传太多了,《和平长江》既是后来者,也是领先者。全书对长江有着独到的理解,就像“后记”里所说,长江凿通万山、培育万物、养活万民、灌溉万世,仅用四个词就把长江的生态、环保、自然效益和文化文明、人文效应概括出来了,这是作者对母亲河的独到理解。虽然长江在生态层面可能会给人带来洪水等自然灾害,但从整体上来说,长江是一条具有和谐安宁性质的河流,对长江的开发利用,是一种和平的开发,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一条母亲河,是作者的写作宗旨。

        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副主席凌先有则认为,《和平长江》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写尽长江的风采与风骨、长江的深邃与深沉。在本书的创作中,作者从时间的角度探索长江的历史文化,从空间的点面去捕捉风物人情,观照过去和现在,剖析长江的文理,进而解剖多元而复杂的长江文化体系,同时在与长江的互动中,让长江无边的风采与时代的真容从历史流淌到笔端。全书精选了鄱阳湖、滕王阁、九江、芜湖这些长江流域重要的精神和文化的贡献者,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名人、名城以及史记,注重对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和心灵关怀,试图通过他们为长江拍摄一个X片,从中勾勒出一幅和平长江和谐隽永的图画来。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对本书的出版寄予厚望,他表示,长江是值得深入书写的,长江6300公里水道蕴藏着丰富的出版资源,《和平长江》从历史入手,但不仅写长江的历史,同时突出了“和平”这一主题,将长江写出了新意,让人感到眼前一亮,这是一本对读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主题出版物,具有较高的全球推介价值。

        从选题策划的角度看,《和平长江》避开了已有的长江科技、长江人文、长江水利、长江传说、长江工程等等,把着力点放在长江的成长发育史以及长江变迁史、长江命名史和长江家族史,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选取的角度也很新颖,从一个侧面映衬出长江出版社和江西教育出版社深厚的出版功底。长江出版社从成立伊始就深耕长江,出版的产品中有三峡工程的长江书、有长江保护发展的报告书、有文化大系的中华长江书、还有法律的长江书等等,江西教育出版社也围绕长江这个大文化、大题材、大开发,推出过《黄河文化史》《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江豚归来》等优秀产品,这次能够强强联合再推《和平长江》,又一次表现了出版人在专业性和专注性方面的功力和能力。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黎隆武认为,《和平长江》是一部倾听长江、感受长江、书写长江的匠心之作。该书的顺利出版,不仅是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一种文化自觉,也是推动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担当,更是长江出版社和江西教育出版社对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贯通的具体实践。

        用贯穿古今的视野审视长江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这些诞生于长江流域的文化区域交汇融合相应生辉,历代留下的雄文汉墨、诗词歌赋、文化经典、文化遗存,无不闪烁着中华文明独特而神采奕奕的光芒。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也无不深刻蕴含在长江文化之中。

        《和平长江》以时间为经,以长江为纬,贯通历史和现实,熔铸自然和人文,在多角度凝视长江、多维度讲述长江的前世今生中,作者把笔墨集中在当下和现实,重点书写今天栖息在长江流域的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样态。书中有不少对长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书写,在第二章“一卷河山”中,作者讲述了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对比了都江堰、大运河的古今变化,呈现了先人在开发利用长江过程中的智慧,展示了长江流域的古代治水文化;在第四章“长风破浪”中,作者用情描写了1998年长江抗洪过程中九江大堤堵口的场景,再现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两大国之重器的决策、建设和运行过程,特别是对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移民生活的采写,表达了作者对为国家建设大局做出巨大奉献的普通群众的关注与牵挂;在第五章“一碧万顷”中,作者聚焦新时代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重新认识长江、审视长江,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的伟大实践,比如对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杉以及荷叶铁线蕨、野生白头翁等珍稀植物的保护;比如河湖长制在长江干支流的普遍建立,古老的长江有了新时代的“守护神”,无数志愿者加入到保护长江的浩浩大军中,生动展现出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崭新篇章,对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家是怀着一种礼敬的心态和姿态来描写长江的。就像他开篇所写,他从长江的一条支流,从修水出发来接近母亲河,到终笔的时候,他说我的血液里头流着的就是长江的水和血,我们的血液、肉体是由长江水构成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把长江作为自己生命的母亲和一个文化的母体来描述的,认为长江不仅仅是生养我们的自然母亲,同时也是我们文化上的母体。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评价《和平长江》说,这本书总体来说是厚重、成功的。首先,该书在讲述长江诞生、发育、成长史方面下了不少功夫,阅读此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到长江的历史,诸如:2.5亿年前长江是怎么长起来的;约三千万年前又是如何经历四个阶段逐渐贯通,成为外向型大江,一直成为今天的长江的等等;其次,自古以来,长江就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深沉的母爱哺育着沿线的民众,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一系列在长江流域实施的重大举措,也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专利书”,帮助一批批中国水电专家群体和重点工程专业工匠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这是新时代长江世界性意义的具体表现之一;再次,正是由于长江赋予中华民族的重要资源和财富,使得“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使得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最重要、最宏大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之一,这是《和平长江》这本书所承载的重要文化使命和任务。

        从结构上来说,全书五个章节的内容看似分散,但其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和道理。全书第一章从“我”出发,从母亲河出发,带领读者初识长江;第二章是探源,勾起读者去探究客观存在物的源头的欲望;第三章基于河流造就文明的基础,书写了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第四章是写人类通过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来控制长江、利用长江;第五章写的是人类如何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长江、保护长江。《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对此的理解是,全书是把长江作为一个具体的对象,对长江进行了一次解剖式的观察,书中写的虽是长江,但作者更想传递给读者的,是利用长江这个视角来看待我们生活的世界、看待我们的文明,长江是一个方法,是一个认识世界的方法,用长江作为全书的主线,是我们通过长江看待文明的一种方式。

        以和平的追求传承长江

        《和平长江》以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采集了长江故事,展示了中华民族积累的丰富江河治理的经验和智慧,从旱涝成灾到九八抗洪,从长江三峡到百万移民,从南水北调到河湖长制,这些关于长江的今人记忆与鲜活的现实,作者记录得细致全面、脉络清晰、情节生动感人,演绎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发生在长江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类与自然的斗争,是人类强加给长江的负担,作者从和平的角度,将丰富的长江治理和长江文化内容,传递给每一位希望从书中得到关于长江答案的读者,在增强可读性的同时,将历史性、现实性、文学性贯穿于每一章节,通过展示长江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给读者展示出一条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江、生态长江、文化长江、经济长江和美丽长江。

        这是一种历史图景与现实图像交相辉映的拼图,在文本的文学叙述层面比较成功地构筑出一种大自然与人类需要和平相处、文明与生态需要共生共融的观点,尽管这个观点占全书中的篇幅并不太多,更多的是以隐晦的形式存在,但作者以长江的物理路径为纵轴,采用了跳跃式的观察方法,用移步换景的文学方式,把一条长长的大江在一些断点上点缀并串联了起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张子影认为,《和平长江》铺陈了一部分特定时代的历史文化记忆,又部分表现了所处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影像和思想文化面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江更重要的在于它的精神品格,对于长江的注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共产党人率领英勇的民族,与贫困落后持续搏斗了若干年的一个精神历程,这些方面的表述可能要强于对于史实的提炼。

        但是《和平长江》还是给予这条古老和丰富的江又有了独特而且正义的精神命题。人类与长江搏斗过,但现在觉醒了,人类终于明白长江是陪伴自己的母亲河。凌先有认为,作品将长江作为自然存在的对象,为读者进行自我的客观呈现,展现了生态命运共同体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一条生活的脉息,长江所过之处的人文环境和生活习性都与这条大江息息相关,因此长江的和平为中华民族的和谐与安定注入了血脉,也为世界和平注入了力量。人类与河流的关系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自身。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大江大河流域最为重要,也最具代表性,江河的生态问题是高质量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已经摆到压倒性位置的今天,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方面的有机联系,推动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泊左右岸干支流的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体系质量和稳定性任重道远。

        邬书林认为,近年来书写长江题材的图书日益增多,特别是长江十年禁渔之后,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巨大成绩,引起了各部门,特别是作家们的关注。《和平长江》从自然、历史、文化、社会变迁、党的政策等多个角度,以报告文学的体裁,将长江6300公里的历史、所蕴含文化和划时代的传承意义,向读者娓娓道来,既体现了长江文化的与时俱进,又突出了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主题,是一部对读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出版物。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和平长江》这部反映长江文明的精品力作中,作者匠心独运地用优美文辞描摹出他对长江的挚爱,通过这样的书写与思考,引领读者体会长江“广纳百川而不捐细流、吸纳一切又输出所有”的品格,体会长江奋斗、拼搏又包容一切的气度。如书中所言,一条河流的和平,其实也预示着一个国家的和平,它在咆哮的同时也昭示着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要让长江流域的生态与文明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生机勃发,最终实现“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的和谐境界,我们尚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