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赣红谣》以谣命名,显示出这部报告文学的独到风格。作品从始至终“谣”的韵味悠长隽永,地方特色鲜明。

    歌谣里的赣南故事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4月24日   11 版)

        《赣红谣》,凌翼著,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58.00元

        【作家访谈】

        ■胡 平

        在当前乡村振兴题材创作热潮中,长篇报告文学《赣红谣》占有特殊位置。作者凌翼创作丰富,多次获奖。他出生赣西,已经写出《井冈山的答卷》和《新长征再出发》两部“老区新时代报告文学”,他对于此次创作相当投入,进行了踏遍赣南十八个县、市、区的采访行程,留下两万五千多公里的足迹,与红军长征路途相等,仅凭这一点,就使《赣红谣》一书材料详实,内容具体,描写真切,他没有辜负身后革命老区人民的期望。

        在同类题材创作中,《赣红谣》最大特色表现在“红”字上。作者每到一地,首先挖掘的是红色遗迹和红色故事。如在寻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潘昌荷把从奶奶那里听来的故事讲给他听,关于当年路过的红军如何将借用的稻草送回,如何在菜地和猪圈留下补偿的货币。在叶坪,油茶合作社长华盛带他往后山观看“十七棵松”,它们是由当年村里十七个后生参加红军前种下,他们后来全部牺牲在长征途中。书中大量此类内容,配以图片,其实是颇为吸引读者的,因为它们是真实的历史见证,能够使人思绪万千,体味良多。而凌翼在书中对赣南红色遗迹触及之全面,恐怕也无人可比。

        此外,作者更注重将老区精神与今日的乡村振兴精神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红线加以呈现,赋予了赣南建设以深厚渊源。他并不空洞议论,主要通过事例加以说明。他讲述了当年毛泽东重视扶贫的故事,毛泽东在沙洲坝时,也曾为当地群众喝水问题焦虑,说服村民们同意挖井,亲自下到井底为水井铺砂石、垫木炭,使这口著名水井造福民众。今日,“红井”精神得到发扬光大。《赣红谣》将目前的乡村振兴大业,追溯到红军时代的奋斗与奉献,使作品在主题的发挥上获得了生动效果。《赣红谣》中的驻村工作队干部们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出表率,为乡村建设做出了切实的贡献。通过采访,凌翼与这他们交往较深,细致地刻画出他们的高风亮节与精神风貌,使这些人物跃然纸上。作者也满怀热情地歌颂着在赣南大地上挥洒汗水开发业绩的人民群众。一大批时代人物创风气之先,与赣南群众一道,日新月异地改变着老区面貌,实现着这片土地上久远的梦想,凌翼与他们每个人都交上了朋友,随时沟通情况,所以能够不断写出他们的新故事。

        《赣红谣》以谣命名,显示出这部报告文学的独到风格。按作者解释,此处的谣,指歌谣、诗歌、辞章和故事的总和。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从始至终“谣”的韵味悠长隽永,地方特色鲜明,这首先是由于客家人不论老少爱唱山歌,代代相传。在采访中,凌翼不仅随处可以听到茶园、山间或河边传来的歌声,与人交谈时,只要经他提起,对方也会毫不生分地唱上一曲。这都使他深受感染,注意收集,将精彩歌词点缀在作品里,使文体熠熠生辉。这其中有许多过去流传下来的红谣,也有大量反映民众歌颂乡村振兴时代的新谣,旋律悠扬,很是打动人心,有力地烘托起作品的氛围。民谣出自民间自发创作,更能真实贴切地表达群众的心声,因而无形中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赣红谣》书末附录有作者深入赣南的采风略记,也是在其它作品中不曾见过的。略记详细记载了凌翼2015年和2020年两次踏遍赣南进行采风的行程,具体到每日的工作内容,包括采访地点、陪同人员、被采访对象和采访记述,虽然文字精简,但也使人感到惊讶。实际上,它不仅是在向读者如实汇报亲身经历,也是在向辛苦帮助他完成此书的相关人员的致敬,更是侧面介绍出被采访者的一些背景材料,补充进正文中没有写到的情况。这些附录同样值得阅读,它们厚重了作品的纪实色彩,也使读者对报告文学创作的职业生涯有所深入了解。对于作家来说,生活在哪片土地上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是否热爱这片土地,持之以恒在这片土地上深耕细作,便终有可能创造出不同反响的作品,凌翼的写作实践便证明了这一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