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随着大屏幕上“庆赏升平”“十竹斋画谱”“皇朝礼器图式”“历代画像传”“武强年画”精美图片的变换,专家们共同启动了“中国古籍图典资源库”上线仪式。
“中国古籍图典资源库”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承担的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基于历代典籍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图典深度标引与素材库建设”的阶段性建设成果。该项目从海量的传统文化典籍中搜集整理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图像素材,古籍来源不仅有《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综合性图书,还有《鸿雪因缘图记》等版画年画、文学插图,以及方志(含舆图)、家谱(含人物图像、宗祠图)、印谱、佛道教典籍(含图像、版画)等,涉及古籍近千余种。通过著录、标引、分类,解析传统纹样图像并再创作,形成新的图像素材,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新的创作资源。未来,还可以结合新的技术手段,对这些图像素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古籍图典资源库”项目已累计完成深度标引传统文化图像10.5万张,加工完成2600余个纹样素材,其中有《庆赏升平》京剧人物穿戴纹样,《本草图谱》植物彩色纹样,《西清古鉴》钟鼎纹素材,《皇朝礼器图式》皇家礼器和服饰等纹样素材。目前一千余个纹样上传至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江苏文化产权交易所交易平台“数据超市”,并成功完成了多项交易。
“中国古籍图典资源库”建成后,于2023年分别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3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和“国家新闻出版署2023年度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示范项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也作为首批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和装配底层关联集成系统的单位之一,实现了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物理分布、逻辑关联”的关键一步。
由国家图书馆主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承办的“古籍图典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研讨会”主题为“典籍传文脉读图启新知”,聚焦古籍数字化和活化利用。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在发言中指出:“十四五”期间,文化数字化成为国家战略,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以古籍为切入点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为古籍工作迎来创新发展新机遇;2024年,重点开展国家珍贵古籍的数字化工作,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建设“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在推进古籍数字化和知识化、智慧化服务上做出探索。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全面推动存世古籍的全方位、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在古籍普查、修复保护、数字化、整理研究、人才培养、推广普及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是促进古籍利用和传播方面,依托国家典籍博物馆做好典籍展览展示,整理出版和数字化取得重要进展,为解决古籍“藏”与“用”的矛盾做出积极探索,国家图书馆发布了《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中华古籍资源库”累计发布了8批国家图书馆和各地珍贵古籍资源,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超过10万部。但同时也要看到,古籍存量巨大,以国家图书馆为例,馆藏古籍特藏300余万册件中目前已完成数字化的约为20%,古籍数字化仍然任重道远。
研讨会上,中宣部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一级巡视员、副主任高书生,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绚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出版研究院院长张久珍,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等分别以“体系化推进古籍数字化”“以加快古籍出版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快速推进古籍数字化,切实提高文献利用率”“馆藏资源活化利用的数据基础”“从古籍插图中发现古人的生活”为题做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就古籍图典数字化与活化利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在古籍数字化方面的积极探索和融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给与了充分肯定;对国家图书馆在积极推动馆藏文献整理、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和传承利用等方面做出的成绩表达了赞赏。(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