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村民唱起花灯调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4月24日   20 版)

        《花灯调》,刘庆邦著,作家出版社2024年1月,56.00元

        ■吕守林

        小说《花灯调》以高远村脱贫致富为主题,以驻村第一书记向家明为主人公,通过她带领人民群众“找出路”“创新路”“共走致富路”,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生动感人、日新月异的宏伟画卷。高远村山高路远,偏僻、贫穷、落后,是深度贫困村。向家明第一次到村里,直线距离60多公里的路程,开车却走了5个多钟头,经历了地无三尺平、道无三尺直的心惊肉跳,体验了楼板上老鼠乱蹿的惊恐,感受了王安新家庭贫穷带来的压抑和沉重,当看到几年前的扶贫水窖盖板上“吃水不忘共产党”7个大字时,一腔热血一下子沸腾起来,暗暗下定决心,要排除私心杂念,再苦再难也要留下来,一定要帮助高远村的村民战胜贫困。

        小说有真情实感,人物真诚,故事饱满。作者刘庆邦在后记中写道:“我准备了大半辈子,酝酿了几十年,终于把这本书写了出来。”我作为读者,何尝不是用大半辈子的人生经历来阅读! 自己来自一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穿过带补丁的衣服,有过吃不饱的体验,对小说中叙述的农村的发展、农民的致富,感同身受。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读过很多脱贫攻坚的理论实践文章,更偏向于理性结果的论证与分析,而这部小说的描述更感性,更有代入感,让我对脱贫攻坚这项卓越非凡的伟大工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花灯调》中,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新时代新人形象,向家明是村民的贴心人,她走组进户,熟悉村民的家长里短,用自己的真诚、恒心和执着,让村里一点点变得越来越好,也让村民们都信任她,放心把村里的未来交给她。向家明在驻村期间确诊子宫癌前期病变,为确保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实施,放弃最好的手术治疗而选择保守治疗,一边工作,一边治疗。“病痛折磨了她九个月,等于她拼着性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她不让领导、父母、同事等知道她生病的事,也向记者守口如瓶。在脱贫攻坚验收时刻她累坏了、倒下了。高远村的村民冒着风雪去医院看望他们的向书记。向家明和村民的姐妹情深、党和人民的鱼水情深令人动容。

        小说有温度,上下同心,团结一心。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在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小说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脱贫攻坚背后的国家力量。向家明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在脱贫致富的规划中,得到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区委书记亲临一线,现场办公,因地制宜,组织相关部门制定脱贫规划,指导脱贫任务的开展与实施,有规划书、有时间表、有路线图,既要做见效快的项目,也要做一些能长期收益的项目,一定要让老区人民彻底摆脱贫困,有获得感、幸福感。在脱贫致富的实践中,她和高远村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企业的对口支援、产业扶贫以及人才的引进、教育帮扶,大大提升了扶贫的深度和广度。在脱贫致富的打拼中,她也得到了家庭的支持,得到父母姐妹特别是爱人的全力支持,家人的认同给了她前行的动力。

        小说有灵魂,不负重托,不负人民。来到高远村,向家明就立下高尚远大志向,一定要带领高远村脱贫致富。作为一名党员,她铭记党的光辉历史,守护党的优良传统,坚守信仰不动摇,与村民共进共赢。向家明对丈夫说:“要是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我还算个共产党员吗,还算个第一书记吗!”母亲支持她,要求家人都要支持她,“啥是为人民服务,不就是在老百姓需要你的时候,你去为老百姓做事情嘛。”向家明做村民的引路人,伏低身子与村民共事,用担当精神换来村民想要的生活,不负村民所想所盼,打造高远村脱贫攻坚的高起点,实现脱贫致富的长远目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组看组、户看户、村民看支部,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工作关键节点、重要时刻,组织党员干部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参观遵义会议会址、青杠坡战役纪念馆、苟坝会议会址,描红“吃水不忘共产党”,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统一思想,推进工作。全部脱贫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区委江书记说,“帮助高远村脱贫,是各级党组织的责任,既是村里的责任,镇里的责任,区里的责任,也是市委和省委的责任。”在高远村脱贫庆祝大会上江书记说道:“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但是,天换了新天,地换了新地,到处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新气象。”“中国的脱贫攻坚,创造了全地球、全世界、全人类的奇迹。”

        村民们唱起了花灯调,跳起了花灯舞,唱出了高远村的巨大变化,唱出了村民的美好生活,唱出了党的恩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