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与自然为友:一项绵亘的绿色民间行动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4月24日   13 版)

        ■徐冉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过程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随之而起,并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环境保护行动也愈益成为政府和民众自觉自愿的实践。

        在这一过程中,活跃在祖国大地上的众多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实际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日渐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国成立最早的环保社会组织之一,驰名中外的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已走过30余年的历程,至今仍活跃在我国各项环境保护运动的第一线。该组织以国家环保法律和环保政策为依据,针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通过调查研究、环境教育、政策倡导、环境公益诉讼以及绿色公民支持活动等各种项目,培育公民的环保意识,推动企业经营的环保转向,保护国家珍稀物种和生态脆弱地区,为当代中国民间社会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基于共同的理念与价值观,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与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展开深度合作,整理、收集了自然之友自创办以来所存各类文献,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建立“自然之友文献资料中心”。2023年底,“自然之友文献资料中心”揭牌仪式与学术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举办,座谈会邀请了自然之友同仁与学界专家,就自然之友等民间环保组织在中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以及自然之友档案资料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等展开讨论,这也标志着学界将以自然之友为切入点,从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新角度勾连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批投身于环保事业的知识分子

        在1993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梁从诫、杨东平、王力雄和梁晓燕与几十名会员相聚于北京西郊玲珑塔,自然之友的故事从此展开。

        “我清楚地记得,与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初识,那种心灵的感应和震荡,以及远道而来的朋友那种‘找到组织了’的欢欣。我们并不敢乐观地预言什么,我们仍会感到自己的单薄和渺小,但我们不再是完全被动无能为力的了。”自然之友创始人之一杨东平先生曾在创会十周年时这样回忆道。在当时,通过新闻报道、文集出版等形式,自然之友的行动在社会上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共鸣,梁先生每天都能收到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申请入会的信件。一位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在看了《为无告的大自然》一书后欣喜于“还有这么多的同道者在努力为着我们共同的理念而奋斗”,申请加入自然之友大家庭。主持人敬一丹感慨道:“如果你面对地球,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想做些事,又觉得孤独,你可以参加一个环保组织,在那里,你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得到群体基于你的力量。”自然之友这样一家草根环保组织,给了普通民众信心与信念,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可以在其中发挥自己的力量,“不以善小而不为,集合大家的力量,形成一种气象——做大自然的朋友,而不是任何其他的角色”。可见,当时的自然之友既是一个环保公益组织,又是连接这群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的情感纽带,是打破社会“原子化”的一个共同体。

        以梁从诫先生为代表的这一代知识分子能够站在时代的浪尖上审时度势,他们敏锐地观察到当时诸如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珍稀物种灭绝等环境问题,秉持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投身于环保事业。传统士人忧国忧民的对象往往是政治与文化,梁先生则探索了一条由普通民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道路。古人云“三十而立”,今天的自然之友已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环保组织之一,她通过环境公益诉讼、绿色公民行动支持、政策倡导、环境教育、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真心实意、身体力行地推动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一代代自然之友的努力和坚持之下,曾经的一芽绿叶已经开散成郁郁葱葱的大树。

        一群普及环境教育的绿色使者

        自然之友重视环境教育与绿色公民的培养,并且在今天已经借助盖娅自然学校等平台,建立起了系统的环境教育课程与一系列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活动。而在早期,自然之友也以一种“身体力行”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在高等学府里、普通民众中,乃至是那些距离城市文明较远的地方传递着环境保护的文化和思想。

        早期的自然之友保持着与全国各大高校学生环保社团的密切联系。梁从诫先生曾多次亲自回信给各大高校的环保社团。在梁先生写给中国人民大学环境与发展协会的信中,他认为“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传统,在不同时期总是在大学生身上得到特别鲜明和生动的体现”,并高度评价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具有环境意识的大学生”,鼓励他们在高校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自然之友的行动也触动了人们最本真的对自然与生命的爱。一位准妈妈在看到藏羚羊保护报道后给梁先生写信说道,自己决心加入自然之友“更多的是出于女性天然的母爱……看着失去母亲的小藏羚羊那一双无辜又无助的眼睛,就像看着我自己的孩子,泪水打湿了报纸,我真想把这个小生命揽在怀里,用我的一切力量保护它。我真为人类的贪婪和疯狂感到羞耻!”

        而在那些尚未更好地接受过现代化教育的偏远地区,自然之友也通过他们的亲身行动,传播着环境保护的观念。1997年7月末,梁从诫先生和自然之友的会员们重访鄂尔多斯恩格贝镇植树,在当地遇到一个本地小男孩在捅燕窝,会员们指正了小男孩的行为。第二天,在沙漠植树的队伍后面多了个“尾巴”,正是那个捅燕窝的小男孩和他的妈妈,他们一直在旁边看着植树的人们,并且表示想要加入自然之友。自然之友的出现给这些地区的人们带来了新鲜的绿色讯息,使他们重新思考自身所处的这片熟悉的环境,并与之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在高校学生还是普通民众里,自然之友都将爱护自然、与自然为友的种子埋下。

        一种新的民间组织

        30年来,自然之友在诸如云南滇金丝猴及其原始森林保护行动、保护可可西里藏羚羊行动、介入重庆小南海水电工程破坏长江上游国家级鱼类自然保护区等等事件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通过对这些行动与实践的观察,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合作并行、互相促进的一面。以自然之友为代表的环保组织,通过合法渠道和点滴行动与政府进行交涉与沟通,推动了社会渐进性变革。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与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合作建立的“自然之友文献资料中心”,目前藏有该组织自1993年创建以来至2011年的档案资料合计6000余份,包含信件、稿件、报纸期刊、手写笔记、卡片、证件、手稿、各类工作资料、照片以及1992年至2011年历年会员注册卡和各类票据。这一批档案资料,是自然之友30年环保历程的结晶,对于探索中国民间环保事业的发展,总结中国民间社会从事环境保护行动的成功经验,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依托“自然之友文献资料中心”的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将号召一批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对自然之友现存档案资料开展整理与研究。我们相信,自然之友为勾连中国近代以来的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视角,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审视晚清以来的慈善救荒问题,推进中国民间社会组织的历史研究,也能为当下中国民间社会环境保护行动提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三十而立”的自然之友,方兴未艾,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昂扬向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