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升国 田菲
█“全民阅读”连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11年来,国民各项阅读指标持续提升。与2011年各项阅读调查数据相比,到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从77.6%增长到81.9%,增加了4.3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从53.9%增长到59.7%,增加了5.8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率从38.6%增长到80.3%,增加了41.7个百分点。2023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6.2%,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1.39本。
█“北京阅读季”“书香上海”“江苏读书节”“深圳读书月”……截至目前,各省(区、市)均有省级全民阅读品牌,80%以上的县(区)有全民阅读品牌活动。
█我国共有农家书屋58万多家,累计配送图书超过12亿册,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从农家书屋工程实施前的0.13册提升到2.17册,增长近20倍;数字农家书屋数量已达16.7万家。
█到2022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家,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全国人均图书馆藏量0.96册,图书馆全国人均购书费1.67元。202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累计发放借书证12229万个,总流通人次78970万人次,书刊文献借阅60719万册次,外借24894万册次。
█城市书房、智慧书屋、阅读驿站、书咖书吧,还有书香酒店、书香候机厅、书香地铁、书香高铁、书香城市公园、书香景点、书香银行等各类阅读+设施不断涌现,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热潮。这些空间名称各异,通常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2024年4月23日,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云南昆明隆重举行,再次吹响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号角。在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这既是对二十大报告对全民阅读工作部署的落实和推进,也是对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十年推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总结和深化。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11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11年来,全民阅读工作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全面推进,逐步深化。在这个背景下,回顾过去11年的全民阅读工作发展历程,能让我们更好地继往开来,深入推进未来工作。
国家战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对“全民阅读”极为关注。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除了在多种场合公开表示对阅读的热爱,还积极推进全民阅读相关工作的开展。2013年,他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2019年在甘肃省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特意来到读者出版集团了解情况,看望《读者》编辑部工作人员时发表讲话,提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2022年4月23日到25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发出号召:“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此后,全国各地对“全民阅读”的热情持续高涨。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下,2012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全民阅读”,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持续高位推进。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十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14年“倡导”,到2023年“深入推进”到2024年“深化”,标志着全民阅读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全民阅读工作的顺利推进与不断完善的全民阅读政策法规体系密不可分,自上而下的全民阅读规划与政策法规体系是“全民阅读”在各地持续推进的根本保障。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明确提出要“推动全民阅读”,并将全民阅读工程列为国家八大文化重大工程之一。同年,我国出台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国家全民阅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从十个方面制定了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工作走向深入的重点任务。2020年10月,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全民阅读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提出全民阅读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定位日益明朗。2023年3月,教育部联合中宣部等8部门出台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结合“书香校园”建设,发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指导青少年进行科学的分级阅读,努力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在法治建设方面,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201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施行,这两部法律都列入了全民阅读的内容,对保障居民阅读便利提出明确要求。虽然国家层面的全民阅读法规尚未正式出台,但地方全民阅读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从2015年湖北省正式实施《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以来,我国相继有20个省市出台地方性全民阅读法规,这20部全民阅读法规均对全民阅读的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社会组织等在全民阅读中应担负的职责等作出明确规定,以切实保障居民的阅读权益。
同时,多地出台全民阅读规划或工作方案,切实推进全民阅读的落地。安徽、四川、海南、福建、内蒙古、广西等省(自治区)制定发布了本地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浙江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浙江的意见》的方案,河南印发《书香河南建设实施方案》,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关于深入推进新时代书香京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广州市制订了《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均以建成“书香省市”和“阅读之城”的目标,开展各项工作。
回顾11年来,全民阅读成为一项国家战略,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重视。自上而下不断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全民阅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对居民的阅读权益的持续关注,社会阅读理念的不断更新,为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添砖加瓦。
品牌活动升级
2012年以来,全国各地围绕全民阅读,以“书香中国”品牌为指引,通过读书节、读书月、读书周等形式,打造了一批当地全民阅读品牌,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阅读活动。“北京阅读季”“书香上海”“江苏读书节”“深圳读书月”等品牌的影响力持续扩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深度参与。此外还有“书香天府·全民阅读”“书香重庆”“书香吉林”阅读季、“书香新疆·全民阅读”“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南国书香节”“书香八闽”全民读书月、三秦读书月等品牌活动在各地“开花”。截至目前,各省(区、市)均有省级全民阅读品牌,80%以上的县(区)有全民阅读品牌活动,尤其在每年“4·23”世界读书日期间,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系列全民阅读活动,引导全社会关注阅读,推动居民参与阅读。
近年来,各地举办的全民阅读品牌活动持续深入推进,从轰轰烈烈的“嘉年华”式的庆典活动,到深入群众生活之中的“落地”。每年“4·23”世界读书日期间,各地全民阅读品牌活动在覆盖范围“广而泛”的基础之上,逐渐转向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开展“专而精”的主题阅读活动。如2023年“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期间,除开展常规性阅读推广活动外,还针对“儿童及青少年阅读”“大学生创新创意阅读”“市民阅读”“乡村阅读”四类群体的特点,开展重点主题活动、城区特色活动和一般主题活动,读书月的活动时间贯穿全年,开展了1万场阅读活动。设立于2002年的“中山读书月”每年通过市镇两级联动的方式,举办各类读书推广活动260多项、阅读文化活动1200余场,成功打造了“市民选书、政府买单”、跟着书本研读中山等品牌活动,累计举办文化活动超25200场次,吸引1050万人次参与。
各地全民阅读品牌活动模式不断创新,尤其在2022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召开之后,全国各地吸收借鉴全民阅读大会成功经验,创新阅读品牌模式。首届全民阅读大会集政策解读、学术研讨、活动经验分享、大众参与体验等有关全民阅读的各项重要维度于一体,是一种基于全民阅读的全民性、公共性、专业性的全新阅读活动模式,极具示范效果。2022年,山东省与河南省分别举办了首届全省全民阅读大会,开展了数千场阅读活动。从地级市来看,青岛市举办全民阅读大会期间,开展了数百项全民阅读活动,并向全市发放50万元图书定向惠民消费券。
后疫情时代,各类图书展会重新焕发生机。疫情结束后,书展、订货会等大型线下展会将出版商、发行机构、读者、媒体聚集在同一空间场域,通过举办活动、开办论坛等形式,助力展会类阅读品牌活动持续发挥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如2023天府书展于10月13日至16日在成都举办,采取“国内国际同步、线上线下融合、展示展销结合、全民阅读联动”的方式,举办文化活动近千场,既是数百家出版机构参与的“行业盛会”,也是吸引大量市民读者的“阅读嘉年华”。同时,顺应居民的媒介使用习惯,利用新媒体短视频的方式直播带货让图书订货会这项传统活动火爆出圈。
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体系
广泛建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11年来,我国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各类阅读基础设施如各类书店、书屋、图书馆更加完善,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校园书屋、军营书屋等广泛建立,各类城市书房、智慧书屋在各地蓬勃兴起,以高颜值、高体验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欢心。
据有关部门统计发布,我国共有农家书屋58万多家,累计配送图书超过12亿册,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从农家书屋工程实施前的0.13册提升到2.17册,增长近20倍,数字农家书屋数量已达16.7万家。据全国总工会统计,全国总工会在全国扶持建设6000家“职工书屋”示范点,带动全国共建成职工书屋10万余家,藏书总量约3亿册,覆盖职工6000余万人。
图书馆服务体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近十多年来,全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图书藏量不断增长。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颁布出台,公共服务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丰富开展,全国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稳步提升。到2022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家,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全国人均图书馆藏量0.96册,图书馆全国人均购书费1.67元。202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累计发放借书证12229万个,总流通人次78970万人次,书刊文献借阅60719万册次,外借24894万册次。全国公共图书馆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21.23万场次,参加人次13495万人次,公共图书馆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支撑平台。随着移动通信、智能监控、RFID、人脸识别、云计算、万物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总分馆体系逐渐变得形态多样、资源丰富、服务便捷、运作高效。
11年来,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推进,新型阅读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升级发展。城市书房、智慧书屋、阅读驿站、书咖书吧,还有书香酒店、书香候机厅、书香地铁、书香高铁、书香城市公园、书香景点、书香银行等各类阅读+设施不断涌现,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热潮。这些空间名称各异,通常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这些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具备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特征:一是高颜值的阅读环境,品质化的阅读服务,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二是嵌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空间,让阅读氛围无处不在;三是24小时自助服务,或者超长时间不间断开放,让阅读成为一种日常;四是纳入当地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服务效能显著。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引入了大量科技装备,从出入门禁监控到图书自助借还,从线上预约活动到线下服务利用,可以全程实现自助服务,全面体现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以技术手段有效缓解基层服务人手配备不足问题。
实体书店作为城市的文化灯塔,近年来,国家还采取对实体书店税收减免、补贴措施,促进实体书店发展。2016年,中宣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2023年中央宣传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再次印发《关于推动实体书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通知》,将实体书店作为重要的文化设施和文明载体,推动实体书店在促进城乡文化市场繁荣、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提高全民族素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支持实体书店发挥布局广泛性、内容多样性和服务便利性的优势,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活动,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分众阅读深化,阅读方式多元
自开展全民阅读以来,国民阅读率逐步提升,而阅读率提升最快的是儿童阅读,这得益于越来越多家庭开展的亲子共读。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6.2%,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1.39本。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21年我国0~8周岁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73.2%,家长平均每天花26.14分钟陪孩子读书。
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化以及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近11年来,国民阅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融合发展是新时代阅读的重要特征,而且随时随地便携的数字阅读市场规模与读者接受度在不断扩大,读者阅读体验更加丰富。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的纸质图书阅读率为54.9%,远高于当年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40.3%)。然而,仅仅是两年后,2014年我国成年居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58.1%)就超越了纸质图书阅读率(58.0%);此后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一路高歌,在2023年达到80.3%,较2012年增长近一倍。《2022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3亿,2022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规模达463.52亿元,同比增长11.5%。
传统的纸质阅读曾在我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纸质阅读“一家独大”的局面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打破,尤其是各类层出不穷的新兴数字化阅读方式为国民阅读提供了更多选择。相较于传统媒介,以手机为主要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的便携性和内容获取的便利性降低了居民对于阅读材料的获取难度,对推动更多居民开展阅读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国成年国民通过手机阅读的比例在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中独占鳌头,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来看,2023年我国有近八成(78.3%)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
近年来,听书和视频讲书等新兴的阅读方式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2023年,我国有36.3%的成年国民通过听书的方式进行阅读,有4.4%的成年国民通过视频讲书的方式进行阅读。
对于视频讲书是否属于阅读方式的争论近年来并不鲜见,但我们认为阅读不应拘泥于某一种媒介形式。听书在我国的受众已经覆盖到不同年龄段人群,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群体,近年来都有三分之一的人通过听书的方式阅读。还有一部分受众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讲书类视频和荐书直播,如果对于视频讲书的内容感兴趣,会再找纸质书来阅读,从而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而不只是单向接收讲书者的内容输入,同样不失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因此,我们认为,不论是听书还是视频讲书,都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应该被纳入日常阅读方式之中。
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历年数据来看,传统的纸质阅读与数字化阅读之间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的稳步上升,体现的是日益多元广泛的阅读方式深入居民生活之中,无论通过哪种媒介开展阅读,都为营造书香社会氛围、提升国民阅读水平奠定了基础。
展望国民阅读的未来
11年来,全民阅读成就十分显著。从阅读调查数据看,国民各项阅读指标持续提升,与2011年各项阅读调查数据相比,到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从77.6%增长到81.9%,增加了4.3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从53.9%增长到59.7%,增加了5.8个百分点;图书阅读量从人均4.35本增长到4.75本,增加了0.4本;数字化阅读率从38.6%增长到80.3%,增加了41.7个百分点,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
21世纪,人类正在走向知识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到知识社会,知识与信息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阅读,正是人们通往知识社会大门的钥匙。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扎实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全民阅读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最重要的基础,必然会深入推进,在进一步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面向2035年文化强国建设,我国全民阅读有四个发展重点。
首先,进一步大力加强阅读力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的观念,为全民阅读奠定制度基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只有从这个高度认识阅读对个体对民族对国家的重要性,我们才会在制度层面上对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体系进行系统布局,才会成立国家阅读委员机构,出台全民阅读专门法律法规,设立国家全民阅读工程,组建国家全民阅读专项基金,创设国家全民阅读节日,也才会把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文化制度体系之中作为重点与关键。
其次,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这就要求出版业进一步加强优秀出版物的供给能力,还是要多出好书,让更多的人爱上读书,读有所得。无论纸质出版物还是数字出版物,无论是网络传播还是实物销售,都应让人“开卷有益”。还要求对全国各地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规划,包括实体书店、图书馆建设、数字农家书屋建设,以及新型阅读空间建设等,使全民阅读公共服务设施无所不在,让人们随手可及。
要提高国民阅读整体水平,从国际做法与经验看,还需要从婴幼儿和少年儿童开始,着手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一个人如果在14岁前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长大后就很难成为真正的阅读者。因此,世界各国都将儿童作为全民阅读的重点对象。数十个国家为此开展了以婴幼儿阅读启蒙为主体的“阅读起跑线计划”或“儿童阅读启蒙计划”,以国家之力,通过向所有新生儿童连续三年免费发放阅读启蒙书包的方式,培养阅读的种子。此外,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实施儿童分级阅读工程和儿童阅读能力测评工作,形成儿童阅读能力培养整体体系。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基于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育人工程。这些做法,对我国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来说,都极具参考价值。
第四,面向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新未来,前瞻性引领性研究设计智能化全民阅读发展方向。当前,人类文明正在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智能文明实现跃迁。新的文明时代,对人类的能力、素质和发展方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对工业文明的人才观、教育观、阅读观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在此过程中,中国阅读界也面临着弯道超车、引领国际阅读理论新方向新未来的历史契机。为此,需要积极采用智能化、虚拟化阅读设备、阅读方式,满足人们新时代的阅读文化消费需求。
(本文作者徐升国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田菲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