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区作为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已经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良性互动的重要“啮合点”。党的十七大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使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在此背景下,中国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并呈现出两方面的发展特征:一方面表现在自由贸易区的“广度”发展,突出体现在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数量快速增长,并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网络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表现在自由贸易区的“深度”发展,突出体现在现阶段中国签订的自贸协定中对传统议题的深化和新议题的不断涌现,其议题涵盖范围由传统的边境上议题向边境后议题不断延伸,进一步向多元化、深度化方向发展。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出现使区域生产网络综合化(产业分工多边化、互补化、交叉化),进而使原本单一自由贸易区的职能发生了变化,比如强化了区域成员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使自由贸易区与产品生产阶段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提高了对外的保护程度等。在当今逆全球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球产业链出现了内化到区域和国家的现象,不同自由贸易协定之间的差异、交叉必定影响企业出口产品的方向、原材料、中间投入品地点等资源配置战略的调整,改变企业在区域产业链中嵌入位置和参与度,进而会影响在全球产业链中附加值地位。
已有关于自由贸易区如何影响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主要从单一自由贸易区深度一体化视角开展,通过分析区域贸易协定文本的深度,构建自由贸易协定深度指数,进而探讨自由贸易协定贸易投资规则对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而相对缺乏自由贸易区网络广度的考量。伴随一国签订多个自由贸易协定的存在,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不同自由贸易协定之间的相互影响已经对原有单一自由贸易区一体化水平测度方法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双边分析框架已不能对自由贸易区网络的经济效应和发展特征等进行有效诠释。
成新轩教授《中国自由贸易区网络一体化水平与我国产业国际地位提升研究》一书在当前全球自由贸易区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网络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考虑了自由贸易区网络发展交叉性与复杂性,突破了对单一自由贸易区深度一体化发展对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的分析,以整体自由贸易区网络为研究对象,考虑了我国与不同轮辐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之间的相互影响,把中国自由贸易区网络一体化细分为中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深度和广度,将自由贸易区广度(经济体作为全球自贸区网络节点的影响力)和自由贸易区深度(经济体自贸区协定的总体深度发展水平)有机结合,构建评价自由贸易区网络一体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中国轮轴-轮辐自由贸易区网络发展的水平进行评估,实现对自由贸易区网络一体化发展的科学量化,从而反映中国自由贸易区网络总体发展状况。同时,考察了自由贸易区网络一体化发展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的变化趋势,对比分析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和广度发展对中国在国家整体层面、分产业层面和制造业细分行业层面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程度。从而对自由贸易区网络发展影响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基本特征与演变规律形成综合性认识。为确定未来中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发展方向,以实现依托自由贸易区战略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突破“低端锁定”的困局提供政策参考。
成著突破了传统双边分析框架,是一次拓展性研究。其切入点具体而深入,研究视角新颖而实在,问题意识和剖析深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论证的问题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具有学术前沿性,既联系实务需要,又加强理论探析;所得出的一些观点和结论比较扎实,有创新思维。这是对传统自由贸易区理论进行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开拓性研究,为今后提高中国自由贸易区网络一体化发展水平、建立高质量自由贸易网络区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范式,丰富了全球自由贸易区对产业国际地位影响研究的理论框架与经验参考。
(作者为南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