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4月10日 星期三

    用智慧和勇敢守护母语、守卫家园

    余慧莹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4月10日   08 版)

        《芦哨声声》,王棵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2月,32.00元

        《芦哨声声》是军旅作家王棵聚焦文化抗战题材的儿童文学新作。该书是一部以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为题材的儿童小说,面对侵略者的阴险狡诈与残暴,江南水乡地区人民团结一致,以劳动人民的智慧守护母语,守卫家园,也将坚守文化、热爱祖国的信念传递给下一代,给予读者历史的正面教育和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近日,作家王棵讲述了创作《芦哨声声》时的感想与体悟。

        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深刻积累与创作实践

        作为影视编剧的经历给了王棵关注到“抗日战争”题材的契机。王棵谈到自己在2008年到2016年做影视编剧时,不少项目是讲述抗战时期发生的故事的,因此这一时期看了许多与抗日战争有关的资料,对这场战争的了解和理解比以前有了强化和深化。作为写作者,对一件事情有了丰富的认识和理解后,就很想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进行实践。2017年,王棵创作了一篇中篇小说《在水之涘》,讲述了抗战时期其家乡南通的乡村发生的故事。小说发表在《十月》杂志2018年第一期,接着被《中篇小说选刊》选载。第一次在抗日战争这个题材上的文学实践得到了杂志的发表和转载,使王棵在抗战题材文学的创作上建立了自信。2018年起,王棵计划写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儿童小说。他开始阅读与南通抗日战争有关的史料、小说、学术论文。比如,各级党史办的资料,像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的《江苏抗日战争史》、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的《江海烽火》、前中共南通县委党史办公室的《江海风云录》等。

        关注文化抗战的历史真实与当下意义

        在谈及新作对文化抗战的关注时,王棵展现了他对文化抗战的深刻认识。他谈到,文化抗战是抗日战争中不可忽视的事实存在,日军在武装入侵的同时,从来就没有忽视过对中国的文化入侵。事实上,在文化入侵这个层面,日军是非常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也很周密。这些关于日军文化入侵的历史内容都在故事中得到了展现。例如,《芦哨声声》中塑造了一个道貌岸然、阴险狡诈的心战特务形象,这就是王棵查阅了大量关于日军宣抚班和心战特务的资料后,总结出来的一个人物。王棵认为,对抗日军的文化入侵,当时的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们的故事是可歌可泣的,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这是他把“文化抗战”作为这部作品切入点的一个深刻的原因。同时,“文化入侵”也是有当下意义的。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入侵,任何时代都存在。所以,从“文化抗战”的角度来书写这部小说,就有了现实意义。

        情感表达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维度

        作为军旅作家,王棵对于战争文学的维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芦哨声声》的创作主要涉及四个维度。第一是战争文学无可避免要表现的一个维度——作战双方的谋略、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勇。第二个维度,就是战争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各色人等的面貌,即战争中真实的社会生活。第三个维度是对人性的书写。文学总归是人学,战争的极端环境对人性的考验巨大,也使得这方面的书写比普通的文学类型有更深广的空间。最后一个维度,是情感的表达,王棵希望这部作品在情感的维度上有自己的独到性,小说的情感能够丰沛,打动人心。

        对于第一个维度——战争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勇,他多是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完成。从侧面去描写,可以避免赤裸裸地描写战争中血腥的场景、黑暗的人性,避免儿童阅读时的不适。但侧面描写战争的方法需要费心思量,否则难免会让读者感到无趣。王棵的方法分享了一些自己的处理方法:有时他会通过加强文字的意象、突出特别的细节来处理。例如这部小说的结尾,是以儿童在玉米地里唱童谣、做当地特色游戏、白天的荧火虫飞舞这样的细节的组合,来完成这次战争的侧面描写的。

        方言写作的探索与尝试

        在创作中加入方言俚语的元素是出于什么考虑? 针对这一问题,王棵表示在创作中加入方言俚语,首先是为了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更重要的,这是这个小说的核心情节所带来的必然性要求。小说的核心情节,是日军在沦陷区办日语学校,教中国孩子日语、唱日本歌,而故事里的中国人用他们的勇敢和智慧,坚决抵制日军在本地创办日语学校。围绕这个核心情节,这个小说里必然有大量的内容是关于语言的。考虑到当时的社会实情,在广大的乡村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那么小说中的村民不可能说“官话”。如果不这样创作,小说的面貌可能会打折扣。另外,加入方言俚语也有情感层面上的原因。王棵谈到:“中文是我的母语,南通话是我母语中的母语。我非常爱自己的母语,我也很有意愿和激情来表达我对‘母语’的热爱。方言中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其流失是非常可惜的。我很想通过自己的创作,让大家更加关注方言,更爱自己的方言。”

        “写作时,我想象面前有一个孩子”

        谈及儿童文学,就绕不开“儿童本位”这个问题。王棵认为儿童本位的文学,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和角度去创作的文学,在这种创作中,儿童在作家心目当中,应一直是中心的存在。对他来说,就是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作家心里面都要装着孩子。

        王棵认为,一个为儿童写作的作家,在怎么样坚持“儿童本位”创作方面,是要有一些自己的现实操作方法的。在几年儿童文学的实践积累中,他总结出了自己的办法:“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想象我的面前,一直站着一个具体的孩子,他在监督我,我写每一段话,都会向假想中的这个孩子默念一遍,直到我认为,他听得懂我的这段讲述、对我的这段讲述感兴趣,我才会进入下一段。”

        文化抗战,是抗日战争历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当下的革命历史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王棵希望小读者们通过阅读本书,能了解“文化抗战”的历史,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精神,从而获得积极向上的成长力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