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4月03日 星期三

    照亮前行的路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4月03日   20 版)

        ■李振娟

        《在路上》里的“那些人”“那些年”“那些地”“那些事”,无不散发着李一鸣真诚的品质、悲悯的情怀和高蹈的人生理想。

        《一个人的创业史》里,李一鸣先生对普通劳动者庄重、悲悯的士子情怀力透纸背,对亲人的怜爱和忧心清晰可辨。文中的“表弟”无疑是一个强者。命运一次次把他抛向高处,又一次次将他摔进深渊,他没有逃跑,没有沉沦,始终葆有“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那种单纯、忠厚和义气,扛下一切。从“表弟”身上,我看到一个新世纪乡村英雄的高大形象。同是曾经“美丰姿、少倜傥”的小伙子,“表弟”同龄的城里人大都已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大概不会去想,在他们富足安逸的生活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个涌动着汗水和血水的惊涛骇浪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奋斗着无数个“表弟”。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虽然我无法预知“表弟”的未来,但对于这个厚道仗义、踏实能干的乡村英雄,我企盼他创业成功,成为一个饱经风霜后梦想成真的民营企业家。

        李一鸣写鲁北故乡的文字,浑然天成,沉稳深情。在《野地漫步听恍惚》里,作家乘着记忆的方舟,真切地回到彼时的时光,将诗意的宁静嵌入这个世界。“车把式懒洋洋地坐于辕杆,将鞭子从空中轻轻收回。接着,婉转的吕剧腔便如泣如诉,在田野上升起。小黑驴沉思般低头前行,紫红的太阳照耀着它们。”“回过神来,看暮霭中的太阳仍紫红地悬挂在天边,四射的晚霞如钟声散开,仿佛给人以启示”,在这个物质化时代,读这样的文字无异于沐浴儿时乡村的月光,无异于倾听母亲哼唱的摇篮曲,美好和梦从心底油然而生。

        作家“在路上”的人生旅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在《夜宿淮安》《万山的行板》《鸣世章丘》篇章里,文章呈现出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才能彰显大家风范。李一鸣作为一名文学博士,以“在路上”的姿态,踏遍山川河流,最终踏入神圣的文学殿堂。尤其在鲁迅文学院任院长期间,他建立了声望,并教授和结识一批又一批文朋诗友。对我启迪最大的是其压轴之作《哲学意蕴与人文情怀》。”作家足足用了25个页码,将多年心血和智慧凝聚而成的真知灼见,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堪称一席文学盛宴、一道思想大餐。关于人文情怀,作家指出:“我们讲人文,就是讲目光聚焦于人本身,重塑价值理性,高扬人性尊严,唤醒内心力量,促进人的发展,让梦想不再贫瘠,让精神充满力量,让文学成为人学;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关心人,帮助人,爱护人,怜悯人,发展人,完善人,这样的一种情怀。”关于哲学意蕴,作家谈道:“人是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看的,一个视角,我们是肉体的我、物质的我、心理的我。人就是灵与肉的统一……而当我们对宇宙开始思考,对大千世界开始思考,对人生开始思考,对宇宙与人生的关系开始思考,我们就站出去了,可以俯瞰人生,俯瞰世界,俯瞰一切。”……作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文情怀和哲学意蕴,对我的启发与点拨,犹如在心中打开一扇天窗,顿然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可谓“阅君一篇文,胜读十年书。”

        人生长旅,那些重要的时刻,那些百感交集,那些值得珍藏的美好,都是闪耀着璀璨光芒的生命珍珠,李一鸣先生把它们悉心地串起来,化作一篇篇文字安放在《在路上》这部书里。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片朗空,都有大地般温暖的气息。那些真诚而宁静的文字,一度成为我疲惫生活里的一盏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在路上》,李一鸣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89.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