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4月03日 星期三

    一次难忘的写作经历——怀念程毅中先生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4月03日   08 版)

        ■宁稼雨

        程毅中先生逝世,震惊学界。我本人听到噩耗,即给中华书局发了挽辞,并回忆起与程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印象深刻的是近年来写作一篇关于程先生的文章,以及我与程先生因此而起的信件往来。

        2022年,为展示社会科学学者成就和风采,《中国社会科学报》“学人剪影”栏目约我写几篇介绍在世著名学者学术成就的文章。经过认真考虑,我决定把程毅中先生作为写作对象之一,并得到编辑部同意。

        选择程毅中先生的理由有两个:首先是他在古籍整理出版界和文史学界的巨大成就有口皆碑;其次,我从上大学本科准备考研开始至今,一直是程先生学术研究领域(尤其是文言小说)的追随者和膜拜者,多年来受到程先生提携指教,自认为对程先生还算有所了解。我把写作大纲向编辑部做了汇报,得到认可,便开始了写作。当然,请示程先生本人是应有之义。

        以我对程先生的认识了解,辞让和婉拒大约是他的必然反应,所以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表达了报社开办“学人剪影”栏目的用心,以及我本人对程先生的感恩之情,最终还是说服程先生接受了此一安排。

        我一直认为,程先生在古籍出版和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古代小说)研究这两个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达到的水准,是无人可以取代的。正是本着这样的认识,我在从各个方面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写成了《台前幕后,连璧双馨——程毅中先生的古籍编辑出版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一文。初稿完成后,我通过电子邮件发给程先生,信中写道:

        毅中先生台启:

        小文草就,不成敬意。还请您过目审查斧正。后学才疏学浅,对您学术成就了解理解不深,谬误在所难免,请您不吝指教。

        文中大部分原始素材,来自前几年李小龙访谈您那篇文章。因为这些材料出自您本人,相信最为可靠。如有理解使用不当处,请您正误。

        此文勾起我对40年前很多往事的回忆,打算趁热打铁,再写一篇您对我本人学术教诲的文章,写好后再请您批评。匆此,耑颂

        福安!

        后学稼雨 顿首

        我素来知道程先生极为严谨和谦逊,所以邮件发出后,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对程先生可能的批评和修改意见,也有一定思想准备。不想第二天就收到回信,程先生写道:

        稼雨兄:

        您好! 尊稿已阅,溢美之词太多了,请尽量删减为宜。提及贱名之处亦可减省一些,如用代名“他”字或省去先生两字。

        1.如“顶级学者”之类,您也没有此权力来评定,何必滥赐封号,恐被人笑话。称中华书局为“领衔国社”,似亦过誉。

        2.有些事实,需要澄清。如我在大学本科时上吴组缃先生的课是现代文学,现代文学史是王瑶先生讲的。宋元话本是浦先生指定的学年论文题,不是毕业论文;1958年我还未写成半篇,就因古籍工作的“需要”而提前分配到中华,实际上是当年“拔白旗”的特殊处理,不算毕业,因此大作中用了“结束北大研究生的学习”是恰当的,但无“优异成绩”可言。第二页谈到曾受到北大文献专业的教育,当时还没有古典文献专业,我只上过王力先生的汉语史课。古典文献专业是1959年才开办的。第3页谈到我整理的书有《青琐高议》,那是误会,我只给上海编辑所提供了几条佚文,在《古体小说抄》里选录了几篇,作了一点考证。《宣和遗事校注》是前两年做的,因疫情干扰,最近才印出,我至今还没拿到样书,网上倒在卖了,拿到后将寄上。想来您未必见到,所以且慢评议。同页提到古籍整理工作的“金顶”,有些生硬拔高。其后又说我“日理万机”,那是总理才有的事,我日理三机都顾不了,哪能用这样的词?其后谈到“敢于对校勘对象定是非”,“对象”一词用得不当,要定是非的是校本的异文,校勘的对象是底本。

        3.第三节是大文的重点,第4页又说到“达到顶级程度者”,又是谬奖。我选择的多数为罕见的版本,不一定学术价值高。关于《青琐高议》的部分可删去。有些书是前人没有见到的,不要以此与鲁迅、谭正璧等前贤并提。4页末3行所举《宋元话本》不是副博士学位论文,已见上述。第5页5行“梦梁”当作“梦粱”。发掘话本书目是前人早已做过的事,我只是做了一些分析,如小说家话本的存目叙录。关于文言小说,我的认识,确是前后有所变化的。大约在1988年,才确认了古体小说这一概念,编了古体小说钞。与尊著《文言小说总目》有所区别。这个问题至今还在争议,但我也是反对泛称“笔记小说”的。您尽可用文言小说的称谓,只要客观地提一下我的观点。拙著《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1998版)里也用了古体小说分类,把文言和白话分成两个半部。最近我在《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21年11期上发了一篇《再谈笔记与小说》,详细说明了我现在的想法,很希望能得到您的指教。从网上的一些反馈看,读者似乎对我的《古体小说论要》比较关注。因为小说史学者讲文言小说的偏少,专谈笔记的人却多起来了,而文献目录学则各自为政,或绕开这个难点走。

        4.李小龙先生的访谈,对我2016年前的工作已做了一个小结。希望您多关注一下近年来我的工作,有无寸进? 最近我的电脑中了病毒,一时无法修复,不能把电子版的文件发上。有些文章,在网上可以找到。如近作《试论中国古代小说观的发展与传承》一文,北师大的《京师文会》网上转发了。如果社科报催稿不急,不妨从缓定稿。否则您第二篇文章慢慢再写。

        5.第三节颇有新意,从诗联谈到刘先生和我的友谊,您是见证人。他对于笔记的分类,我至今还是非常信服。关于春节评联活动,先后有多人参加,有王力、朱家溍及杨牧之先生等,不要只说五位,董洪利就记不得参加哪一次了,只说还有吴小如、白化文先生等是经常参加的,详见白先生的《闲谈写对联》。

        写什么怎么写是您的自由,但请您不要谬奖过头,对咱俩都没好处。谢谢! 顺颂康吉。

        程毅中 5月31日

        看过程先生的信,我是既震撼感动,又羞愧为难。能够明显看出,程先生是反复读过我的文章初稿,对很多具体细节提出了持之有据、无可辩驳的批评意见。令人感佩的是,程先生并没有因为这是一篇表彰自己学术成就的文章而放弃一贯的谦虚和严谨。不过让我稍感为难的是,我对程先生学术成就和地位的评价,既发自内心,又感觉也是学界同行的共识。当然,其后我尽最大可能改正了文章的知识性错误和失实之处,并出于对程先生意见的尊重,尽量低调评价程先生的成就和地位。我把修改稿发给程先生,并附信如下:

        程先生尊前:

        尊翰奉悉,非常感谢您的教诲指正! 按您吩咐做了如下修改:

        1.调整修改类似“顶级”之类的名号,并尽量简化尊讳表述;

        2.纠正与事实有出入的部分(如删去《青琐高议》等);3.拜读您2016年以后发表的新作,尤其是小说观念演变和再谈笔记与小说概念两篇尊作,并补充反映在文章中;

        4.《宣和遗事》我已经在网上购买拜读,应不影响原文内容,故原文相关部分仍然保留。

        有些内容因篇幅所限,难以展开细述。作为全面反映您一生学术经历成果的文章,只能求其大框主流。有些话题和细节可另写文章,或可在我第二篇文章中有所交代。还请您体谅理解。

        如还有谬误之处,请您继续批评指正。再颂福安!

        稼雨拜上6月1日

        很快又收到程先生的回信:

        稼雨兄:

        感谢您迅即修改了大作,虽仍有溢美之词,深觉惶恐。不知您已买到了宣和遗事,我还没拿到样书呢,请多指正。

        程毅中 6月2日

        文章交给报社后,据说得到编辑部上下好评。该文发表于2022年7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学人剪影”栏目,嗣后又收入我本人以感念师长为主题的小书《知哺集》中。而我在这篇文章写作特别是与程先生交流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一位大学者的谦谦君子风范和严谨学人品格,所获得的多方面教益,更将永远铭记于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