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3月27日 星期三

    博物馆打造校外教育“第二课堂”值得期待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3月27日   19 版)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AR研学活动,我很喜欢这种形式,也会帮助我更好地记住历史知识。”3月18日,青海西宁古城台小学四年级学生张博浩告诉记者。近期,为更好地发挥青海省博物馆的教育服务职能,为观众提供丰富有趣的游览学习体验,丰富博物馆研学教育活动的类型,青海省博物馆组织开展了“时光旅行·探寻清代札萨克制度”AR研学教育活动,30组家庭参与了此次活动(中国新闻网2024年3月19日)。

        博物馆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桥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此次京城举办“百家博物馆进校园”活动,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切实提高学生们的文化自信,为学生们打开一扇了解和学习历史文化的窗口,标志着“博物馆进校园”迈向新的阶段。

        文物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充分发挥文物的教育功能,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今,博物馆正经历从“文物收藏”“文物保护”到“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理念转变与高质量发展。“博物馆进校园”,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加深青少年学生对华夏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热爱,让学生们在领略家乡悠久灿烂文化的同时,激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促进博物馆社教资源与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目前,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已达6565家,每年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作为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承担者,各博物馆不断探索社会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努力让每位观众都能在这所“大学”里有所收获。把博物馆“搬”进课堂,让文物“活”在校园已成为业界共识。送课程、送讲座、送活动,合作研学营,共同编写教材……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方式不断深化拓展,不再是割裂的“两张皮”,而是逐渐融合。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将博物馆作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和第二课堂,打开学生探索文化知识、开拓历史视野的一扇门,架起博物馆与少年儿童沟通的桥梁,最大限度盘活博物馆社教资源,拉近博物馆与青少年的距离,将文物保护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丰富学校“双减”活动形式,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增添一份色彩,这是送给孩子们的一件历史文化“大礼”,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育人兴史“大计”。

        江苏省连云港市  吴学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