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3月27日 星期三

    “经典阐释学高端论坛”在京举行

    学界呼吁创建中国特色经典阐释学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3月27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 陈菁霞)“中国经典阐释学既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学说,也不是西方诠释学化的学说,而是在我国深厚的经学传统基础上吸收西方哲学诠释学的合理要素而建构的一门中国阐释学。正如宋明理学不是佛化的中国哲学,而是化佛的中国哲学,我们所建构的中国经典阐释学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经学又高于中国传统经学,不同于西方诠释学却又高于西方诠释学。最后,我们必须看到,如果我们努力,未来的世界哲学舞台除了带有英美特色的分析哲学和带有德国特色的现象学外,还会出现带有中国特色的经典阐释学。”在日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举行的“经典阐释学高端论坛”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特聘教授、哲学所研究员洪汉鼎对中国经典阐释学的定位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并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未来前景寄予厚望。

        20世纪70年代,诠释学东传汉语学界,先后在中国台湾和大陆汉语学界发生重要影响,产生重大的思想效应。汉语学界的诠释学学者开始以现代诠释学眼光审视中国经典注释传统。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傅永军指出,思考如何完成它们的“古今之变”,即如何将中国经典注释学由一个“古典论题”转变为“现代论题”,从经典注释学发展为现代诠释学。经典诠释意识的现代性转变作为完成中国经典注释传统“古今之变”的关键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经典诠释学的现代性转变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经典注释传统的自我审视和反思性重建,更关系到中国经典诠释意识的现代性成长和普遍的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创造性建构。“兹事体大,在汉语诠释学发展中具有以一持万的位置,汉语诠释学学者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表示,思想史探究面对的文本解读,既需要普遍诠释学以避免误解,确定其具体意义,也需要哲学诠释学以理解其一般意义在历史上发生的变化和作用。而对于文化继承问题,则不需要以普遍诠释学去执着文本的具体意义,而完全集中于哲学诠释学对文本普遍一般意义的创造性诠释和应用上。陈来认为,哲学诠释学的努力显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创造的继承和创造的诠释,在文化传承发展中非常重要,这对我们今天理解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参考价值。“总之,文化传承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只有通过创造的继承和有继承的创造,才能在文化的发展中使文化连续性和创新性得到统一。”

        就中国经典阐释学的建构,洪汉鼎的设想是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是本体论建构,一是方法论重构。本体论建构,即从旧的经学意识转向新的阐释学意识,面对当代的生存境遇和现实问题,在《易经》生生不息的生命本原上对我国传统的经学进行本体论建构,从而构建中国形态的当代经典阐释学。在这里要强调两点,在中西文明交流和互鉴中,一方面,我们必须以当代西方的哲学诠释学为参照,对我国传统经学长期埋藏于文献学、注释学和语文学而产生的独断的道统意识进行批判,使其自觉形成当代哲学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确立中国经典传统的主体性,首先,以中国传统哲学的“生生不息”的主导思想规范经典,使经典成为取之不尽的有生命力的永恒宝藏。方法论重构,即以中国传统经学的多学科和漫长历史形成的丰富多彩的经典注释方法来重构中国经典阐释学,使中国经典阐释学成为一种现代化的人文科学和实践哲学。在这里特别重要的,是要根据中国经典注释的践行和教化建构一门作为实践哲学的经典阐释学,我们需要充分吸收汉语言文字研究的传统,将训诂学与阐释学进行跨学科的交叉与相融,并以这种跨学科结合作为中国经典阐释学自主建构的重要环节。

        据悉,此次论坛上还举行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众多高校、学术机构的相关领域领军学者参会。杨国荣、景海峰、张志强等以《历史中的经典及其意义》《探寻中国古典学建构的第三种路向》《阐释学与建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途径》为题发表演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