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良
在我国教育史上,有一批教育家根植于中国本土,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来开展教育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这对我国提升当前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全守杰教授的著作《德国工科大学模式在中国的移植与刈剪——基于马君武与广西大学的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可谓中国本土教育家研究领域的一本代表性著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从理论层面建构了中国教育家主动改造德国工科大学模式的四维理论框架。学界已有对德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多以洪堡等人创办的德国柏林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作为探讨对象,并称其为德国大学模式或德国高等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注重纯粹的科学研究,对德国高等教育以及世界高等教育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德国工科大学独立地开展教学与研究,不是某一类大学附属的部门或分校,而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其在地位上与综合的研究型大学并驾齐驱。马君武就学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由于留学的“物质位移”而产生了“精神形变”,并结合回国后的教育实际形成了工科大学办学思想。这是对德国工科大学模式进行的主动移植与改造,有别于西方国家强制输出的大学模式。《德国工科大学模式在中国的移植与刈剪——基于马君武与广西大学的研究》一书对马君武移植和刈剪德国工科大学模式的核心特征进行概括和提取,在理论层面建构了中国教育家主动改造德国工科大学模式的四维理论框架:重术、善行、强国与富民。马君武主动改造德国工科大学模式,虽兼顾“学理”,但以“术”为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才价值和素养结构方面,他极其注重既具备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基础,又塑就善于行动、精于操作的能力,并且更为突出“善行”;主张学生锻炼强健的身体,训练战斗的本领,以抗击外敌,保护国家;致力于改善人类社会需要,增进人类幸福。
从史料层面致力于立体地展现中国教育家主动改造德国工科大学模式的办学实践过程。对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办学实践进行研究是需要大量的史料作为支撑的,因为有丰富的史料才能展现其多维立体的办学实践场景。作者前往桂林、南宁、上海等地搜集、查阅相关档案资料、书籍、报刊等,首次发现不少相关史料,把马君武主动改造德国工科大学模式的办学实践场景相对立体地还原,同时力图在掌握丰富史料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评价马君武在主动移植、改造德国工科大学模式,以及创办和执掌广西大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该书认为马君武不仅将德国工科大学的办学理念主动融入办学实践中,而且为广西大学的创办、恢复、发展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工科大学模式在中国的移植与刈剪——基于马君武与广西大学的研究》一书以马君武办学治校为案例,探讨其思想基础、办学实践,是对中国历史上教育家主动改造与实践办学模式的有益探索。书中的许多新观点、新见解将对高等教育史研究和中国本土教育家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期待全守杰教授这部新作能引发教育研究者、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弘扬、践行中国本土教育家精神的积极思考,亦能激发更多的教育学人深入而系统地探究中国历史上教育家的办学实践及其教育家精神。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