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3月20日 星期三

    不断走出观念的“洞穴”

    ——读《把课改作为方法》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3月20日   18 版)

        ■杨志刚

        在江西教育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众多图书里,我是一眼相中《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的;拿到书正值双休日,我更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这并不因《把课改作为方法》作者褚清源是我的同行,也不是之前陆陆续续读过他的一些课改文章,而是我确实被此书的与众不同给“惊艳”到了。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这不是一本纯粹的学术专著,而是一位教育记者长达20年的课改观察笔记。正因如此,它犹如一个娓娓道来的讲述者,在叙事中有场景、细节和故事,在分析中有现象、问题和实践,在评论中有观点、理念和方法。领风气之先,发思想之声,这一切的背后,是作者褚清源价值的坚守、思想的探索、广阔的视角、真切的体验、专业的分析、真诚的呼唤。

        “马看到什么,是人决定的。”这是电影《封神》里的一句台词。影片里,纣王给战马戴上眼罩,战马便无惧烈火一往无前。那么,课改能得到什么,是什么决定呢?《把课改作为方法》里,褚清源就像鸟一样看见山,帮助我们打开了思维与价值的远山,同时也让我们看见了水面下的“冰山”。

        全书分为“打捞课改的声音”“教育的灵魂之问”“打破教学的贫困”“让同学成为同学”“学习是需要学习的”五辑,分别藏着作者的教育观、课改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习观,从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出课改的改革史、发展史、演变史、方法史,其内容既直击课改问题、洞察课改流变,又瞭望课改趋势、提供课改建议。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一本书就是一种邀请。作为教育媒体人,褚清源不是课改知识和思想的生产者,而只是课改知识和思想的搬运工。在他看来,只有“五观端正”的教师才能育好人、教好书。细细梳理,我们也不难发现作者传递的“五观”:教育观,即育人逻辑大于教书逻辑;课改观,即指南针优于地图,就是战略逻辑优于战术逻辑;教学观,即学的逻辑大于教的逻辑,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观,即懂学生是爱学生的重要前提;学习观,即学习是需要学习的,学习的要义是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战地摄影记者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褚清源是有心的。他深知“近些,再近些”对专业记者是至理,当不少教育人还在纠结是看着路走还是看着山走时,他却时常深入到广阔天地中去感知时代变迁的步伐,去捕捉社会进步的浪花,去采集思想智慧的矿藏,去汲取精神力量的养分。在书中,他提到的名师名校长就有近50个,采访过的学校更是超过120所。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过程中,他的文章少了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了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了一些空泛说教,多了一些真情实感;少了一些抽象道理,多了一些鲜活事例。经历时间沉淀,才能厘清历史的坐标;站在高山之巅,方能领略河流的奔腾。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褚清源是有情的。他深知会讲故事的记者,相当于手里多拿了一把快刀。课改越是纷繁杂乱,越是渴求打动人心的故事。谁能从课改碎片的汪洋中打捞出完整的故事,谁就能接近课改的本质。在书中,给我们以“指南针”价值的,还有那些先行探路者的精彩故事:特级教师林莘的“自废武功”,天元中学的中考“黑鹰战队”,李玉贵老师的眼泪,王天民先生的“直接要鱼”,郑艳红老师的“倾听课”,白莉莉老师的“整理课”,河南洛阳西工区的“讨论课”,还有郝金伦们的悲壮……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不是由数据定义的,不是由流行词定义的,而是由故事定义的。

        葛洪在《抱朴子·喻蔽)》说:“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褚清源是有力的。在他看来,课改就是种植思想、点燃热情、保持饥饿。每一个阶段,教育人都需要不断走出自己观念的“洞穴”。为此,他的视野是目力所及的东南西北中,站位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理论,责任是准确地向教师传播教改声音。但他的“站得高”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不是大而无当的空论,而是一种拨雾见天的透彻,一种准确清醒的判断,一种峰回路转的开悟,一种高屋建瓴的预言。在本书中,他以一种审视课改的媒体人视角,既做“报喜鸟”,又做“啄木鸟”。所谓做“报喜鸟”,就是发现好经验,做课改的点灯人;所谓做“啄木鸟”,就是见别人所未见,将窥见的真实问题揭示给更多的人,引发警示和思考。

        纵观当下,有两种课改倾向值得我们警惕:一是沉溺在往日的历史悲壮中总是往后看,受困于陈旧过时的教条式的思维束缚之中,忽视甚至无视时代的变迁,总是试图从过去的经验里按图索骥;二是一些地方和学校习惯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号,无视教育规律和原则,对教育肆无忌惮地折腾。教改创新五花八门,“专家”们发明了各种教学模式,每个理论都会在实施几年后,被新的概念所取代,其变化之快和众多实名无疆的名词让人琢磨不透。而且,不管是教改模式还是教学理念,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只看到冷冰冰的“分”,而无视活生生的“人”。正如作者所说,有些课,上着上着学生不见了;有的课,上着上着老师不见了;还有的课,上着上着学科素养不见了。

        课改没有终南捷径,不外是从筚路蓝缕的摸索,到夯基垒石的积累,再到积厚成势的自由,哪一步都不能少。作者在书里提出,当前课改正在遭遇模式的天花板,进入深水区的课改需要的是从0到1的模式创生,而不是从1到N的低层次的模式复制。他大声疾呼:课改不能止于改课,就是要从改课出发,以学生为圆心,不断扩大课改的半径,从而重建学校管理,重塑学校文化,再造学校课程;就是要从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走向管理中的学生自治和生活中的学生自理;就是要让我们的工作不再以考试评价为导向,而是以学生成长的需求为导向,通过课程再造,为学生健康完整的成长提供均衡的营养。

        在教育始终占据在舆论中心地带备受诟病的今天,在褚清源看来,社会对教育的指责,会让教育变得更尴尬、无辜和糟糕,而教育者对环境和条件的抱怨,则会让教育变得不美好、不幸福和不正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十字路口疏导交通的那个“重要他人”。

        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所说:“时间究竟是什么? 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给他解释,却茫然不解了。”进入课改的下半场,当走来走去不知东南西北,忙来忙去不知何去何从时,建议大家来读读《把课改作为方法》,这是一本让教育人“醒脑”之书。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