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3月13日 星期三

    大书
    几乎在所有方面,他都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在面对难以想象的暴行时挺身而出

    “南京的辛德勒”:辛德贝格英文传记即将在美出版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3月13日   04 版)

        左起顺时针:㊀玛格丽特二世2019年为南京市赠奥胡斯市辛德贝格雕像揭幕。皇家摄影师彭忠民摄影,丹麦王室新闻图片。㊁㊂何铭生著丹麦文和英文版的辛德贝格传记。㊃效命美国商船队期间的辛德贝格。玛丽安·阿尔普·斯滕菲图片。㊄效命法国外籍军团期间的辛德贝格。何著《辛德贝格》图片。㊅何铭生及其出版的作品。何铭生领英图片

        ■本报记者康慨

        丹麦记者何铭生(Peter Harmsen)博士所著《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南京的辛德勒》(Bern⁃hard Sindberg:The Schindler of Nanjing)一书将于3月15日在美国出版。

        1

        贝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1911-1983,辛德贝格的丹麦语发音为辛贝)本为南京一位年轻的水泥厂保安,却在危难关头面对残暴的强敌出手,救助中国难民近两万人,随后在历史上消失,60年后义举才浮出水面,获得中丹两国人民的感激与纪念。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赞扬他和德国的约翰·拉贝、美国的约翰·马吉等国际友人“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习近平表示:“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2014年4月27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在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亲手在和平树边插下一支“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2019年8月31日,她又在辛德贝格的家乡为南京市赠送给奥胡斯市,由中丹两国三位艺术家尚荣、傅礼城和莱娜·德斯门蒂克合力创作的辛德贝格雕像揭幕。

        何铭生将辛德贝格比做挽救约1200个犹太人生命的德国工厂主奥斯卡·辛德勒(1908-1974),并于2019年出版丹麦文的《辛德贝格:丹麦的辛德勒与1937-1938年的南京大屠杀》(Sindberg:den danske Schindlerog Nanjing-mas⁃sakren1937-38),讲述辛德贝格在古老的维京城市奥胡斯度过的童年时光,他长大后做水手、参加法国外籍军团、为后来死在日军枪口下的英国驻华记者当司机等冒险经历,进而详述他在抗战初期最艰苦的104天里对无助的男女老幼伸出援手的义举。

        在为丹商FL·斯米特公司留守南京的江南水泥厂期间,辛德贝格以一种惊人的勇气,允许中国平民在工厂区落脚,并阻止日本士兵与他们接触。每当日本人试图冲破大门闯入营地,他都会挡在前面。他拒敌的武器只有粗犷的性格、正义感和国籍——他经常带着一面红底白十字的丹麦旗——还有一支双筒猎枪。他为伤员和病号提供医疗服务,为饥饿的人提供食物,还冒着极大的危险,驱车在附近拍摄日军所犯罪行的照片,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保留了重要证据。

        丹英两个版本的封面用了同一张照片,显示了辛德贝格1937年末在江南水泥厂周围插满丹麦国旗,以阻止日寇进入难民区行凶的情景。

        据何铭生所述,辛德贝格在取得非凡成就后,重归于默默无闻。他效命美国商船队,在对日作战中参加过攻占太平洋上夸贾林环礁的行动,后来入籍美国,1983年悄然去世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在这一点上,他与死后才声名卓著的辛德勒也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即将上市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南京的辛德勒》是何铭生用英语写成的美国版辛德贝格传。出版商说,它以此前历史学家未曾使用过的档案资料为基础,通过采访辛德贝格遗属,首次用英语完整地描述了辛德贝格的一生,进而澄清了历史真相,讲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英雄故事。

        在当时一个13岁中国难民少年的记忆里,辛德贝格是个高大的丹麦人,实际上他的身高只有172.5厘米,在那个时代的同龄人里属于中等水平——20世纪30年代末丹麦男青年的平均身高。不仅如此,几乎在所有方面,辛德贝格都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在学校成绩平平,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勤恳但并不出众。火暴脾气让他屡屡惹上麻烦。他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却在面对难以想象的暴行时挺身而出,开掘出内心的力量和勇气,一举成为20世纪丹麦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之一。“很少有一个人为这么多人做了这么多的事。”何铭生套用丘吉尔的名言写道。

        辛德贝格对当代人也有激励作用。他证明一个人——任何一个人——的坚定行动都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2

        作为法新社等媒体的驻外记者,何铭生曾长居东亚20余年,写有关于中国抗战的畅销书《上海1937:扬子江上的斯大林格勒》(Shanghai1937:Stalingrad on the Yangtze)、《南京1937:血战危城》(Nanjing 1937:Battle for a Doomed City)和远东战争(War in the Far East)三部曲,前两种的汉语译本分别由西苑出版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于2015年和2017年。

        2015年,作为“冒死救难民”的典范,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和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 斯特朗、史沫特莱、爱泼斯坦、路易·艾黎、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陈纳德、史迪威、郑律成、约翰·拉贝、约翰·马吉等人一起,入选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历史不能忘记:国际友人与抗日战争》一书。

        书中写道,1937年:

        12月2日,辛德贝格和德国人京特及另外两位中国人辗转苏中、镇江到达南京,应聘史密芝公司在南京创建的一个丹麦水泥厂,任务是在战时保护工厂。为此,辛德贝格在丹麦驻沪总领馆立下了“生死状”,自愿前往南京栖霞山江南水泥厂,战时停留期间,风险自担。5日,他们赶到了江南水泥厂,而4日,日军已完成了对南京外围的包围。辛德贝格电告公司他们已经到达工厂,同时分别升起德国和丹麦两国国旗和标记,建筑避难室,联系德国留在南京的外交官,储备食品、饮料等。其时,留在南京的三名德国外交官已经转移到南京附近的长江船上。辛德贝格还让人在厂房的屋顶上用油漆刷了一面1350平方米大的巨型丹麦国旗,避免日军轰炸。工厂附近就是战场,12月9日,中国军队撤出,栖霞山沦陷。但是,工厂周边的战斗并没有停止,中国军队的抵抗也持续了几天。11日,江南水泥厂开始收容难民,到1938年3月下旬,共收容难民有15000之多。辛德贝格先后收容了死里逃生的中国士兵十一名。因为日军不断到各村中烧杀抢掠,老百姓们听说江南水泥厂安全,便纷纷到此避难。辛德贝格他们在难民区实施了六条管理办法,一是连环保结,二是南北两区各选出六名负责人参与管理,三是不携带违禁物品,四是一再警告防火,五是提醒注意卫生,六是工厂职员们坚持每天巡视。

        辛德贝格曾经两次送伤员到医院,但日军拒绝〔他们〕入城,不得已,他们自己成立小医院,辛德贝格不断进城,同鼓楼医院和红十字接洽,派护士两名,并给配药,还与老中医合作为难民治病。他们救治了许多难民,大部分是被日军所伤,辛德贝格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12月21日,辛德贝格来到拉贝的国际救助中心,借用了拉贝秘书韩湘琳的汽车,23日送了两份栖霞山难民致日本当局的请愿书,请拉贝转给日本大使馆一秘田中正义。但是栖霞寺难民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栖霞寺仍是日军不断侵扰的对象,之后的十六天里日军十一次闯进栖霞寺杀人、放火、强奸、抢劫。1938年1月25日,栖霞山寺庙将20位知名人士签名的题为《以人类的名义致所有与此有关的人》的信,送到京特和辛德贝格手中,当时此地聚集着22000位中国难民。2月3日,辛德贝格再次开车进城,将此信带给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同时,辛德贝格还将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接到江南水泥厂和栖霞寺考察,从而使马吉牧师拍摄了栖霞寺难民及沿途日军的暴行。

        1938年3月,在日军逼迫下,辛德贝格离开了南京,难民代表和流亡至沪的工厂经理称赞他“见义勇为”,并绣了一面条幅赠送给他,以示感谢与纪念。这面丝绸条幅宽36厘米,长98厘米,题头绣着“辛佩先生惠存”,正文是“见义勇为”四个黑色大字,落款是11位中国人的姓名。辛佩是中国难民对辛德贝格的昵称。

        3

        与其说“辛佩”是昵称,不如说更接近辛德贝格姓氏的丹麦话发音。《历史不能忘记:国际友人与抗日战争》还透露:

        《拉贝日记》中多次提到辛德贝格这个人,但由于此后的战乱和其他原因,他的事迹尘封于历史档案中,久久不为大众所熟知……2006年4月,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娜将那面丝绸条幅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玛丽安娜介绍说,辛德贝格晚年生活在美国。1968年,他对玛丽安娜说起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虽然在当时,那已是30年前的往事,但辛德贝格的内心仍为那些无辜惨死的南京平民感到悲哀,并把这块丝绸条幅送给了玛丽安娜。

        此后,辛德贝格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多种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内,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了中国青年报江苏记者站站长戴袁支所著辛德贝格传记《1937-1938人道与暴行的见证:经历南京腥风血雨的丹麦人》。

        “2000年,在丹麦奥胡斯市举办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一个展览,让人们知道了一个从未听说过的丹麦人的故事。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了近两万名中国难民。”丹麦驻华大使叶普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介绍,“从那时起,丹麦和中国的几名学者和记者开始挖掘更多关于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的故事,这是第一本全面介绍辛德贝格的书,本书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他的人生、性格,特别是他当时如何实行人道主义救助的情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