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3月13日 星期三

    巫鸿新作透过考古、美术视野观照“山水”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3月13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 丁杨)艺术史学者、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巫鸿新作《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即将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由此书所涉“山水”话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李梅田、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黄小峰等艺术史、考古、美术领域学者,在京与巫鸿以“山水为媒——绘画史与考古学的相遇”为题展开对话,深入探讨山水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介入、发展、变化,拓展各自研究领域的边界,进而分析山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深邃内涵与意义变迁。

        山水早已在文学、艺术、地理、建筑等多个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而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为山水研究提供了更多形式各异的艺术实例。作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巫鸿在艺术史领域深耕多年,融汇东西方视野,吸纳广泛信息,见解独到,著述不断。《天人之际》将研究视角投射到在中国文化中渊源深远、范围广泛的“山水”这一视觉表现形式,依循不同历史年代,自战国、汉代到魏晋南北朝、唐代,借助诸多考古出土的包含山水元素的图像,探寻其中隐含的“秘密”,力求描摹出综合考古、美术等不同领域视野中“山水”作为中国文化艺术重要传统的形成过程。

        “不只是对于中国绘画史而言,包括文学史、山水诗、哲学史等等,‘山水’都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巫鸿在对话现场说,“专门做中国文化、艺术研究的英国艺术史学者、汉学家苏立文讨论中国山水的著述堪称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我这本《天人之际》是苏立文著述的延续,是讲述山水艺术成为重要艺术传统在中国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如果我们不懂早期山水在中国是怎么产生的,就很难懂得山水在中国到底有什么意义。所以我这本书表面上是要把山水艺术产生和发展状况根据考古资料整理一下,骨子里其实是希望找寻山水艺术的深度特点的根源,找寻山水的艺术传统。”谈到这部新作的学术视野与研究方法,巫鸿表示,“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是因为我研究的材料来自考古发掘,研究手段、阐释角度则是美术史的方法,所以叫做考古美术史”。

        黄小峰认为巫鸿在这本新作中“巧妙地表达了‘山水’的时间线索和在艺术史中的演进关系,不同章节有不同主题,既和考古有关,也与美术史、美学等相关,是很巧妙的结构”。另外,“为什么要研究山水,为什么要研究山水画,也是这本书想要回答的重要问题。巫鸿老师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一是关注一个时代,把这个时代各个相关学科、各种材料放在一起讨论;另一方面,他有意识地从不同学科内部寻找共性,寻找其内在的逻辑”。李梅田对巫鸿通过考古美术的方式书写美术史表示认同,“这种方式跟以往不太一样,中国传统的美术史、绘画史写作一般仿照正史体例,以画家立传,对作品进行品评。而巫鸿的研究、书写方式是用考古美术的概念来进行,在研究中充分考虑到考古原境,而不是把山水当作孤立的图像,这样才能得出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解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