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3月13日 星期三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新时代,让我们高举起雷锋精神的大旗,劳动在希望的田野,奔跑在前行的赛道,拼搏在改革的潮头,踔厉奋进、勇毅前行,让永恒的信仰照耀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勠力同心、夙夜在公,向着壮丽的人生诗篇和璀璨的光辉朝阳进发!

    让雷锋精神成为我们永恒的信仰

    ——专访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巍

    本报记者 张隽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3月13日   08 版)

        刘巍(图中右一)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学习雷锋好榜样”融媒体直播节目,解读新时代雷锋精神。

        刘巍在北京建华实验学校讲解雷锋精神

        3月5日是全国第61个“学雷锋纪念日”和第25个“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日”,为了纪念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这几天,全国多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当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国文联、中国科协、中国残联、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主办的“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在京启动。

        2023年2月23日,“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六十周年”座谈会在京隆重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他指出,2023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近日,中宣部命名第九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持续推动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60多年来,雷锋精神穿越时空、传承不息,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雷锋精神在当下如何焕发出崭新的历史使命和现实光彩?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巍。

        雷锋精神的实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于湖南望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47年成了孤儿。1949年参加儿童团,担任儿童团长。1950年进入小学读书,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56年在安庆乡人民政府担任通讯员,不久被调到中共望城县委。1957年2月8日,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7年参加根治沩水工程。1958年2月,成为团山湖农场一名拖拉机手。1958年11月,响应国家支援鞍钢建设的号召,到鞍钢担任推土机手。1959年夏天,到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当上了汽车兵,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升为班长,被选为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入伍不到3年的时间里,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评为“艰苦奋斗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出席过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会议。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年仅22岁。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共青团中央追认他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发表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每年3月5日成为学雷锋纪念日。

        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巍说,雷锋的一生没有创造惊天动地的英雄伟绩,但他把自己生命的每一分热、每一分光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人民,以对人民的真诚、火热的赤子之心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壮丽而辉煌的人生乐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贯穿雷锋一生中最突出、最动人的主旋律,也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内容,它既反映了雷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又反映了雷锋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的完美结合,雷锋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表现出的是一个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精神。雷锋精神的价值取向是无私奉献,雷锋精神的本质内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泽民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27周年时就曾提出:“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雷锋精神的源动力:不忘初心,不断坚守与超越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雷锋,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事迹在祖国大地到处传颂,他的崇高精神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上。随着时代的车轮前行,学雷锋群众性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一些变化,但雷锋精神从未因为这些变化而褪色,反而彰显出更旺盛的生命力。《永恒的信仰》一书对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雷锋精神的学习进行了全面梳理:

        在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全国各族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邓小平从培养“四有”新人的高度,大力倡导向雷锋学习;江泽民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学雷锋活动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胡锦涛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再次强调要向雷锋学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崭新的战略高度和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价值考量,进一步强调了学习雷锋精神在新时代具有更加突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雷锋活动,最早是从沈阳部队开始的。1960年,雷锋的典型事迹一经发现,他所在的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就开始大力宣扬他的先进事迹,请他在军内作忆苦思甜报告。新华社驻辽宁分社的几位军事记者采写了雷锋事迹,在新华社、《解放军报》《辽宁日报》《辽宁工人报》《沈阳日报》《前进报》等媒体发表。沈阳部队发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提出“学雷锋、赶雷锋、超雷锋”的口号。在雷锋生前,他的名字已经传遍东北大地。从连队操场、空军机场、海军舰艇到工厂车间、农村的谷场,到处传颂着雷锋事迹,到处都在开展学雷锋活动。雷锋在坚持做好本职工作、抓紧理论学习外,还利用一切机会做好事,多次应邀外出作报告。他像一团火,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激动人心的场面。

        1963年3月5日,中央媒体发表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后,迅速得到了全国党、政、军、工、青、妇等各级组织的响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等相继做出决定,并以各种形式组织了学习和宣传雷锋的活动,全国规模学雷锋的热潮迅速掀起,学雷锋活动从青少年发展到中老年,从军内到军外,从城市到乡村,由内地到边疆,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涌现出成千上万个学雷锋标兵、雷锋式的个人和团体,可谓千万个雷锋在成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神州大地激荡起第一次学雷锋活动热潮,吹起了一股关怀他人、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劲东风。

        1963年3月,邓小平为雷锋题词:“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

        1975年7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说:“过去军队同志坐公共汽车,向来是给老人、带娃娃的妇女让座的,现在有的不让了。有个战士坐车,一位妇女抱着娃娃,他不让座,娃娃哭了他也不理,旁边有位老人说,雷锋叔叔不在了。从这个事情上是可以看出问题的。我们军队在这方面本来有很好的传统。”

        1977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谈到:“1975年我讲过‘雷锋叔叔不在了’,‘四人帮’对此大肆攻击、诬蔑,其实这不是我的话,是老百姓的话。”并进一步强调指出:“人民需要雷锋。”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否坚持建设高度精神文明这一战略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要求全党和全社会的先进分子,要以模范行为带动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学雷锋活动被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轨道,雷锋成为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从1981年起,连续三年以“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为标志的学雷锋热潮在全国兴起。

        1990年,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雷锋题词发表27年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雷锋题词,号召全国人民进一步向雷锋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1990年3月5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报纸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的手迹。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各条战线稳步推进,一批批新的时代英雄肩负着民族的重托,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豪迈前进。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是新时期党的最高政策性文件对学雷锋活动的明确要求,显示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于学习雷锋活动的高度重视,显示了学雷锋活动本身的重要意义。

        2012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提出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着眼于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以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以青少年为重点,以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广泛进行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雷锋式模范人物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形成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生动局面,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

        2014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接见部分来自基层一线的军队人大代表时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精神的优长:人人可学,青少年是生力军

        通过学习雷锋精神、品读雷锋事迹我们发现,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能量、大爱胸怀、忘我精神、进取锐气都是从一件件具体小事中体现出来的,彰显出平凡中的伟大。雷锋之所以能够长年累月地做好事,正是因为他能从帮助他人中发现人生的意义,找到内心的快乐。

        刘巍谈到,往往是并不起眼的凡人小善和志愿服务,更能够投射出志愿者所拥有的高尚无私、积极向上、温暖炽热的气质和品格。用小善来积大德,人人作为,久久为功,就会提升我们自己以及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而让雷锋精神常在常用常新,并在新时代不断延伸,使每个助人者和受助者都能够更加亲切地感受到雷锋精神的脉动,让雷锋精神更加鲜活,也更加亲近。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常为义善之举、常做有益之事,使学雷锋活动更加具体化、生活化,使雷锋精神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志愿服务处处可为。我们的日常行为是由价值观指导的,参加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就是我们思与行、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贵在知行合一、行胜于言、行为心声,进而有效培育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志愿服务活动范围广泛,覆盖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环境保护、大型赛事、抢险救灾、社区建设、文化传承等多种形式,是当今社会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的重要内容,且深受百姓欢迎。

        青少年是参与和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生力军。青少年能否将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铭记于心并实践于行,决定着我国未来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青少年要努力成为合格的学雷锋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中成长成才:接受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的洗礼,形成参与志愿活动的内驱力。青少年可以品读雷锋事迹,学习雷锋精神,也可以观看志愿者纪录片,领会志愿精神,让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感召我们去参与更多的志愿服务实践。

        广大青少年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是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参与者、传播者和践行者。青少年要不断提升个人素养,以实际行动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中书写别样的精彩人生。

        雷锋精神的价值:学思践悟,我们将无往不胜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采访中,刘巍说,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为新时代学雷锋确立了科学坐标,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雷锋精神也在新时代展现出了更强劲的历史穿透力和精神震撼力。

        雷锋精神如何在当下焕发出崭新的历史使命和现实光彩? 刘巍总结归纳了以下三点:

        一、在创新发展中永葆活力,永远在砥砺前行的道路上。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中将雷锋精神概括为“五个弘扬”,即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2013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以“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的高度凝练,对雷锋精神作了最新概括。这表明,雷锋精神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其基本内涵是超越时空的、固定守恒的。这就是: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是党的先进性的生动诠释,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的国宝,是人民解放军的军魂。雷锋精神生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断创新发展,永葆活力。

        二、学校是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依托,青少年是学习雷锋精神的重要群体。2012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和核心价值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从本质上揭示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内涵是更高层次的为人民服务,是为人民奉献、为人民献身。这是习近平同志对党的根本宗旨和内涵的创新和发展。

        2012年3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深入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教育极大的推动,对青少年教育也是极好的机遇。要通过开展学雷锋活动,进一步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雷锋精神是不朽的丰碑。要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创新学雷锋活动的方式方法,使雷锋精神真正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学校是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依托,青少年是学习雷锋精神的重要群体。要把学雷锋活动与加强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让学雷锋活动在广大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接受俄罗斯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专访时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是从执政理念的高度对党的根本宗旨作出的新阐释。而雷锋精神的价值取向恰恰高度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雷锋精神中“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甘当革命的螺丝钉”,就是要把个人的前途完全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刻苦钻研,勤于学习,积极进取,其实质和核心是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三、既要外化为具体行动,更要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雷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展现了一个普通的士兵党员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奉献,鲜活地诠释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无穷的道德感召力激发起广泛的社会共鸣,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了党的先进性,巩固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雷锋精神能够超越时代而历久弥新,其根本在于它体现了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与民同在,价值永存。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辽宁省抚顺市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并参观雷锋纪念馆时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学习雷锋的愿景:让雷锋精神成为我们永恒的信仰

        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时代,但他可以选择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雷锋,一名年轻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他用22年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无比壮丽的人生诗篇,树立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思想道德丰碑,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在全国人民的道德高地上,他是永远闪耀着熠熠光彩的价值坐标。

        刘巍强调,今天的我们,面对雷锋这样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不只是要接过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的大旗,不间断地赓续雷锋精神,更要尝试着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奋力在还原细节中感知雷锋精神的崇高和伟大,努力在追求构筑精神的完美中与雷锋产生共鸣,聚力在学习英雄、尊重英雄、争做英雄的追光道路上,期待着与雷锋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个人生必经的路口总会重逢。我们欣喜地看到,60多年来,学习雷锋活动经久不息,洋溢成了每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刘巍谈到,如今,在强国强军的道路上,千万个雷锋已经骄傲地站了出来,他们冲锋的身影让我们充满了力量:在无声的抗疫战场,我们的军事医学专家组和广大医护人员逆行出征,勇敢直面病魔、自觉挺身而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写在科研胜战的实践之中;在高原大漠、在风雪边疆,我们的戍边卫士奉献美好青春,守卫万家灯火,弘扬着雷锋同志立场坚定斗志强的革命精神保家卫国。“请党放心,强军有我”“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就是中国军人用生命和热血奏响的时代交响。把雷锋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新时代,让我们高举起雷锋精神的大旗,劳动在希望的田野,奔跑在前行的赛道,拼搏在改革的潮头,踔厉奋进、勇毅前行,让永恒的信仰照耀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勠力同心、夙夜在公,向着壮丽的人生诗篇和璀璨的光辉朝阳进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