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韦应物(737~789)当过滁州刺史(782-784),他有一首七绝《滁州西涧》非常有名,唐诗选本几乎没有不选的:
独怜幽草涧边生(一作行),上(一作尚)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一片原生态的野趣,令人无限神往。这西涧在滁州什么地方? 后来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关心过这个问题,他在滁州当太守时即注意考查,未获结论。后来他的《书韦应物西涧诗后》一文写道:“右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诗。今州城之西,乃是丰山,无所谓西涧者。独城之北有一涧,水极浅,遇夏潦涨溢,但为州人之患,其水亦不胜舟,又江潮不至。此岂诗家务作佳句而实无此耶? 然当时偶不以图经考正,恐在州界中也。闻左司郭员外新授滁阳,欲以此事问之。”此事后来大约不了了之。从现有的资料看去,情形很可能是滁州西郊有一荒野而美的去处,草木繁茂,涧水喜人,韦应物看好此处,即称之为“滁州西涧”。他在这里建一别墅,来此度假,后来他被免去滁州刺史,在等待新任命的期间更在此住了半年左右。要之,西涧确有其地,韦应物同这里缘分很深,并不是因写诗“务作佳句”而虚构出来的。
韦应物在《岁日寄京师诸季瑞武等》诗中说“昨日罢符竹,家贫遂流连”,下文又提到“听松南岩寺,见月西涧泉”;他的另外一首诗《西涧即事示卢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永日无余事,山中伐木声。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这些诗应作于贞元元年(785)初,此时韦应物已经常住于西涧了。诗中说自己卧室的门正对涧水,下小雨的时候,可以清楚地看到涧水上细密的圆纹。周遭一片寂静,只听到远处山里的伐木之声。在此待命闲居的诗人招呼卢陟来此共享野趣。
卢陟是韦应物的外甥,当时在淮南军中效力。韦应物《简卢陟》一诗写道:“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栖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涧树含朝雨,山鸟哢余音。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韦应物在这首诗体书信中对外甥说,你本来很有水平,可惜未遇知音,落得至今还在海边的军队里消磨岁月;到我这里来玩一趟吧,我们一起喝喝酒,共同欣赏这里的自然美景。诗中的“涧树”之“涧”正是滁州西涧,山鸟则是先前诗里提到过的黄鹂之类。
《滁州西涧》诗里的幽草、黄鹂、深树、春潮、晚雨都是自然界固有的,只有渡船出于人工,而现在因为无人管理,也处于一种随顺自然的状态。自然美乃是韦应物的最爱。
曾经有一种流行的意见,说诗中的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则居高媚时,这就写出了仕宦世态;后二句则暗写自己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四句诗全是有寄托的。如此则诗人笔下本来可以入画的动人美景一变而为指向官场现形的谜语暗号。读诗者作此联想当然只好听之任之,表示尊重,而如果以为这就是诗的本意,则真所谓大煞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