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3月06日 星期三

    关注国之大者 书写国之重器

    文学界热议海洋强国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

    本报记者张隽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3月06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张隽)“国家拨的科研经费,这是成千上万的人纳的税,国家让我们来做这个事情,我们唯一能够回报的就是把事情做好,把国家的任务完成好,把我们的项目完成好,真正把我们国家的国力提升起来,把我们落后的地方补上去,把人家卡我们脖子的地方解开,这才对得起纳税人,这才对得起党和国家对我们的信任,也才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这是我国海底岩芯取样钻机“海牛”号首席科学家、“时代楷模”万步炎教授经常跟身边团队成员说起的心里话。如今,苗族作家张雪云深入实地采访,将“海牛”号曲折的发展历程和万步炎所带领的海牛团队,以长篇报告文学方式结集成书,向世人展示了在黑暗幽深的海底,我国的科学家们是如何走出了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中国道路。

        2月28日,鲁迅文学院、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人民出版社在北京举办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研讨会。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民族文学》杂志社主编石一宁,《诗刊》主编李少君,《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湖南人民出版社社长贺正举等领导和嘉宾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主持。

        2021年,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这一深海试验的成功,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入选湖南省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近期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作品以万步炎教授的科研经历和心路历程为主线,讲述“海牛”号科研团队不断创新、攻坚克难,实现技术超越背后的动人故事。作者辅以深海资源开发、中国探索深海的科普知识,全方位、立体展现中国深海钻探的飞跃式发展,展现以万步炎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的风采。

        吴义勤指出,《“海牛”号》是一部富有时代气息、现实温度,充满正能量的报告文学作品。该书以百科全书式的方式揭示我国海洋钻探技术发展的艰辛历程,生动刻画“海牛”号研发带头人万步炎“时代楷模”的立体形象,成功塑造了一支科研团队,彰显其背后的科学家精神。相信这部作品一定会收获更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

        胡革平表示,湖南少数民族作家队伍是文学湘军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文学也是湖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是苗族作家张雪云为国之重器立传、为“时代楷模”立传、为时代精神立传的用心之作。

        贺正举谈到,经过一年多的采访创作和精心编辑,《“海牛”号》终于出版。该书是经“时代楷模”万步炎授权的唯一一本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文学界和出版界共同牢记“国之大者”,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以优秀文学“答卷”回答时代“问卷”的初心与使命。

        一部好的报告文学作品,需要作家有宽阔的视野、犀利的目光、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文学、审美的感受。会上,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文学评论家张陵,《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周长超,《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主编张健,《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王国平,《民族文学研究》杂志副主编刘大先,鲁迅文学院教研部副主任谭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长沙市作协主席纪红建,湖南省作家协会创研室主任贺秋菊,湖南人民出版社文化纪实读物工作室首席编辑周熠等与会专家先后发言,围绕《“海牛”号》的创作展开了深入研讨。他们认为,《“海牛”号》以人民立场彰显文学力量,“身入”“心入”“情入”,把凸显精神引领、价值引导、审美启迪、凝聚力量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品不仅主题重大,内容丰盈,且蕴含深刻,写出了时代英雄,写出了时代气象,写出了时代精神,呈现出题材选择精准,结构把握精巧,文本叙事沉稳,细节丰富生动,场景呈现真切,精神内核突显,视野宏阔审慎,审美温婉灵动,人物形象饱满多元等创作特点。

        与会专家强调,《“海牛”号》是一部感应时代的报告文学力作,富有感染力、说服力与穿透力。语言优美,结构精炼,格局宏大,作者以女性的独特思考,以优美的散文化的语言,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对海洋开发时代背景、专业知识等进行呈现,让有硬度的科技故事变得生动与鲜活,柔中寓刚,视野开阔。情感化表达的采访手记,是对故事叙述的一种补充、一种呼应,使得作品平添了朴素真切的美感。作品写出了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与专业、质朴与善良、热情与孤独、辛酸与幸福,中国科研人的精神由此也得到真实反映和生动诠释。

        《“海牛”号》作者张雪云现场分享了创作心得体会。她谈到,本书是向中国科研工作者致敬,向“时代楷模”致敬,向伟大的时代致敬。她深感科研工作者背后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在采写过程中,自己不断提高深入生活、专研海洋知识的能力和自觉,到一线车间倾听“海牛”团队成员的故事与心路历程,到大海边感受海洋的辽阔和科研人的不易。她希望本书能在年轻人中引起共鸣,希望更多的人感受到“海牛”号科研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体会他们面向未来,攀登科技高峰,向深海挺进,“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自信与豪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