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老六,我真的服了”“YYDS”“芭比Q”“666”……近日,网络用语成为学生口头禅这一现象再次受到网友关注。孩子满嘴网络梗,甚至在作业和作文中也出现了网络流行语,这种现象该担忧吗?(2月5日《扬子晚报》)
很多网络语言具有谐音、象形、会意等特性,与传统语言明显有别。中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阶段,加上中小学生可塑性强、接受度快、认知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因此更容易对网络语言感兴趣,更容易接受并运用网络语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人,我们不但要传承中国文化,还要将其发扬光大。网络语言虽然和传统语言有所区别,但也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发扬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面临如何对待网络语言的问题。
网络语言有很多种分类方式,从情感上分类,大体有低俗、通俗和高雅三种。通俗和高雅的网络语言,让现代汉语韵味十足。当然,网络语言由于其特殊性,尤其是缩写和错用,也对语言的规范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现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代代传承。
网络语言有好的、积极的,也有恶的、消极的。那些好的、积极的网络语言,让语言焕发出新生机、新活力、新光彩,赋予语言新内涵、新意义、新生命,可以助推中国文化复兴。对这样的网络语言,公众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将其作为作为口头禅也不足为虑。但对那些恶的、消极的网络语言,公众要自觉抵制,老师和家长也应引导学生(孩子)不要使用。
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可以让学生在和同伴交流时找到一种心照不宣的感觉,消极粗俗的网络语言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中小学生心智不成熟,无法辨别网络语言的好坏,老师和家长有义务和责任加强教育引导,让他们明辨是非,不要满嘴网络梗。至于中小学生能否在作业和作文中使用网络流行语,从培养中小学生热爱规范语言、传统语言的兴趣的角度来说,应该倡导尽量慎重使用或避免使用。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其词汇量的丰富堪称世界之最,规范语言、传统语言都是文化遗产,应该将其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中。中小学生要在平时养成使用规范语言的习惯,家长和教师也要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使用规范语言,让孩子感受到中华传统语言的严谨、精练、凝重和高雅,树立准确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观念,养成准确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将使用规范语言文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江苏省宿迁市 谢庆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