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2月21日 星期三

    一部工整且迷人的书

    一部工整且迷人的书——读《西三条二十一号——鲁迅在1925》有感兼谈对精品出版的理解

    马雪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2月21日   19 版)

        《西三条二十一号——鲁迅在1925》,钱振文著,海燕出版社出版,68.00元

        《西三条二十一号——鲁迅在1925》是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钱振文先生的“鲁博学术”专项著作,2022年10月由海燕出版社出版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也被钱先生本人看作是“最满意的一本书”。

        该书出版后一年多时间里,每当我在自己那塞得满满当当的书架前浏览时,目光也总会被它牵引,感受到它独特的气质,以及给我带来的思考和启发。我认为这是一本工整且迷人的书,体现着我们对精品出版的理解和实践。

        先说工整。该书的工整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严谨、专业上。除前言、后记、附录外,主体内容共有六章。记录了1923年8月周氏兄弟失和后,鲁迅搬离八道湾11号,在砖塔胡同61号暂住,到购置西三条21号并携家搬入,直到1926年8月同许广平离家南下的一段生活经历。鲁迅在西三条21号居住的时间并不长,从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满打满算,也就两年零三个月,但却是鲁迅生平重要的转折时期。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回忆性文章和鲁迅的日记、作品等互为参照,结合多年来鲁迅研究的成果,为读者描述、论证和还原了鲁迅思想和生活转变的心路历程。在思想上,鲁迅由通过新文学写作、创办《莽原》和未名社以反对旧礼教和旧文化、主张思想解放、试图用笔改造国民性到“离开诗美之乡”,出了“象牙之塔”,接触到越来越多受到他思想影响又反过来激励他的热血青年和“直接行动”,其思想和行动“战斗性”越来越强。尤其是“三·一八”事件,是鲁迅“与创作诀别”的分界线,“和文学的声音相比,更愿意听听大炮的声音”。这一时期是鲁迅战斗思想的形成和精神由来的铺垫。在生活上,作者同样通过大量的日记、书信等史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亲切、幽默、情感丰富、重情重义的鲁迅形象。鲁迅先生外表冷峻、沉闷、不苟言笑,但是对青年学生的关爱、帮助和支持无微不至。他在北大、北师大等学校兼职授课,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接触到自己。在支持北师大进步学生“驱羊(杨荫榆)运动”中,许广平和鲁迅的书信来往使他们之间发展出一种出人意料的爱情关系。鲁迅在《两地书》中大胆地剖析自己说:“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生活,尤其是情感生活的变化,不得不说也是鲁迅在西三条时期的一个重大变化。

        该书的行文有两个重要的坐标点:一个是地理上的,即西三条21号;另一个是时间上的,即1925年前后。时空交汇,作者以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勾划出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片段。地理上的呈现,除了文字描写外,书中还精心制作了四幅地图,分别是西三条21号示意图、鲁迅在北京的住房路径、去鲁迅家的路和近距离交往的路线图。通过这些图,读者可以直观地看到西三条21号的建筑布局;看到那个鲁迅休息、写作和招待客人的“老虎尾巴”;看到鲁迅在北京曾经居住过的绍兴会馆、八道湾11号、砖塔胡同61号、西三条21号四处地方,以及和鲁迅任职的教育部的位置关系;还有同时期的那些文化名人与西三条21号的交往距离等等。通过这种对地理空间的细节还原,作者带领读者成功实现了一次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新文化运动的探寻。据说二十年前钱振文先生就已经在心中“种草”。他当年读文学博士时就想以文化地理学为武器,打入中国现代文学内部,开一个新的视角,做成一篇立意新颖的博士学位论文。此书出版使他梦想成真,并将成为一个文化地理学意义上的研究案例。在时间脉络上,六个章节的标题分别用“宴之敖者”“出了象牙之塔”“运交华盖”“我可以爱”“这也是生活”“到别的地方去”这些鲁迅文章中的语言做标题也别具意味。总之,该书的内容严谨、专业,结构立体、丰满,无不体现着工整、细致的用心。这“工整”内容的最大保障是来自于作者“用十年研究鲁迅一年”的专业追求和扎实的学术功力。西三条21号,即鲁迅故居,也就是现在的鲁迅博物馆。在该书的《前言:寻找西三条》和《后记:我与鲁博》中,钱振文讲述了20年来与鲁博结缘的经历,在此工作、研究及做普及宣传,对西三条知根知底,可谓鲁迅故居的“管家”。长期供职于此,也为作者运用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手法去研究鲁迅打开了方便之门。钱先生在《用十年研究鲁迅一年》中曾说“回到历史现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发现人物之间的地理关系”。对于此书,他说“我研究的方法是还原,就是回到历史现场。还原的内容一个是地理空间,就是寻找和体验鲁迅当年生活在西三条胡同时的地理关系和空间感觉”。诚然,这既是本书的一个支点,也是大量名人故居、文化遗迹得以保存的必然要求。

        再说迷人。对于《西三条二十一号——鲁迅在1925》一书,可以毫不夸张地用“迷人”这个词。说它迷人,在内容上,该书虽是“鲁博学术”的专业出版,但处处以文学的手法做“通俗性”的转化,使人能够一头扎进去,沉醉其中,在了解新文学历史的同时,感受到时光隧道深处,那些永不消散的激情、追求和坚持。比如在《前言:寻找西三条》中作者开篇就引用了苏联作家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描述他和女儿一起寻访诗人勃洛克故居的经过:“我自己不理解,为什么从很久以前起,我就念念不忘地想在列宁格勒找到勃洛克的房子,那幢他在其中生活过和逝世的房子,而且一定得自己去找,不要任何人帮助,不问路,不查看列宁格勒的地图。……我相信,我能凭直觉找到路,相信我对勃洛克的眷恋,能像引路人那样,挽着我的手把我领到他家门口。……第二回,我才走到了普里亚日卡河边那幢房子跟前。这回我不是一个人去的。我的十九岁的女儿与我同行。少女仅仅由于我们要去探访勃洛克的故居而又悲又喜。”这种期待、好奇、激动而“又悲又喜”,不正是我们每一位因为热爱而踏访名人故居时共同的心情吗? 情感的共鸣是一个重要的迷人之处。

        西三条21号,是鲁迅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在大多数时候是自我隐匿的,而今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房屋,陈设、用具都不再是具有内在特性的日用品,因为它们曾经和这里的主人有过如此密切的接触,向今天的我们传递着当年主人寄存在他们身上的信息,让所有的“后人”面对它们时感到一种特别的惊奇。这种由物及人、由人及事的指向和生发,也是另一种迷人之处吧。那把“东壁下”空着的藤椅,那盏已经很久没有点亮的油灯,那《秋夜》中的两棵枣树和《一觉》中“窗外的白杨”“榆叶梅”仿佛都在讲述着什么,引人回味、思索。此外,这本书在装帧设计上的用心,也让它格外迷人。书的护封是用透视的手法拍摄的鲁迅“老虎尾巴”内的场景,仿佛先生孤独的身影就在“东壁下”的书桌前坐着,窗外是绿盈盈的树木。内封面是一大幅完整的院内照片,两株丁香树身姿舒展,遒劲向上,蓬勃茂盛,开满白色的丁香花,极像先生内心的倔强和热烈。展开扉页,是鲁迅手书的“北平、西四、宫门口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的通信地址和锈迹斑斑的蓝底白字的西三条21号的门牌,满满的年代感。再翻过来是一幅鲁迅先生摄于1925年5月28日的标准像。目录和版权页之后是四幅绘制的西三条内部结构图和在北京西城的位置图,再往后高清彩色的插页,是西三条21号的院内、室内的照片,大门、树木、“老虎尾巴”、书桌、藤椅、墙上的肖像等,仿佛深刻又细腻的电影剧照一般,引人入胜。书中正文部分还有各种老照片、鲁迅1925年前后作品书影、信件报纸的影印件等,最妙的是还有5张鲁迅手绘的装修和改造西三条21号的设计图。“设计师鲁迅”和“装修工鲁迅”的形象跃然纸上。据悉这几张图是首次登载。图是内容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图文相互映衬、结合也是阅读的转换,相得益彰。该书的出版策划和装帧设计师是张胜。张胜历来最看不惯“光膀子穿西装”的图书。《西三条二十一号——鲁迅在1925》有前言、正文、后记、附录,护封、封面,内文前有彩插、后有白页,从内到外齐齐整整,可谓套装齐全,匀称合度。为此,书出版后,作者专门写了篇文章发表在《博览群书》(2023年12月)杂志。

        张元济说“出好书,济天下”。这是出版人的职责和使命。回到这本书,我以为就是践行了精品出版的理念和要求。从选题上,该书填补了鲁迅阶段性人生地理专题研究的空白。最近,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鲁迅博物馆和《鲁迅研究月刊》联合发布了一则启事,即将在今年5月份召开“鲁迅的西三条时代——人生、思想与文艺的重启”学术研讨会的征文启事。今年是鲁迅入居北京西三条21号100周年,为此,学界将围绕“西三条时代”召开研讨会以示纪念。该书的出版对于“西三条时代”的专题研究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这也正体现了出版的核心价值。后续还可以陆续约稿《绍兴会馆时期》《南下:厦门广州时期》和《上海十年》,构成一个系列。从内容上,该书也有创新和突破。近年来,鲁研界从思想、学术方面的理论研究,开始转向微观、日常生活史研究,还原作为一个“人”的鲁迅,该书也算一本。从结构体例和装帧设计上该书也体现出了精当妥帖的要求,被钱振文先生和许多读者认为“最满意”和“好看”的一本书。翻看这本书,读者还会感受到许多用心的细节,比如从封面图片到封底图片,到内封满版图片,到扉页门牌号,到书名页,到鲁迅1925年照片,除了都有与内容呼应的作用外,还犹如电影开场一般地节奏、动线和韵律。在阅读文字之余更有一番美的享受。在当下数字出版和电子媒体流行的时代,纸质出版,作为一种实物的存在,坚守精致出版的定位和追求,既是我们的职责,也将凸显出实体书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同时也是其不能被替代的理由之一。

        (作者为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