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2月21日 星期三

    雅克提供了一个异常生动、真实和具象的范例,他用诗意的笔触,详细记录自己失明后的听觉体验,从视觉导向到听觉的转变。内在光照的世界里有完全不同的视觉体验,所有人都是有颜色的,比如女朋友是鲜艳的红色。

    世界可以看到,更可以听见

    陈洁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2月21日   11 版)

        《就有了光》,[法]雅克·卢塞兰著,朱晓、彭志华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59.80元

        如果没有这本书,我不会知道法国曾有一个人活得那么精彩而深刻。雅克·卢塞兰(Jacques Lusseyran,1924—1971)8岁时因为同学推搡,眼镜腿刺穿视网膜,导致双目失明。他却凭借听力、触觉等感官,重建起生活。

        不久,纳粹德国入侵法国,17岁的他创立抵抗运动队伍“自由军志愿者”,成为法国最重要的抵抗运动的七位领袖之一,他发行地下报纸,营救盟军飞行员,后来被叛徒出卖,落入纳粹手中。他在集中营顽强抗争,幸存下来。即使在抵抗运动最艰难和凶险的时候,雅克也尽一切努力保持学习、战斗两不误。他进入巴黎大学,考取教师资格,战后又胜任大学教职,先在法国,后远赴美国担任文学教授。难以想象这样波澜壮阔的经历和斐然成就,全在一片黑暗中完成。

        雅克却将自己的自传取名为《就有了光》。典出《圣经·旧约·创世纪》“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书中最精彩的部分,甚至不是他堪称传奇的经历,而是他用相当的篇幅,记录和描述了一个童蒙未开的孩子,怎么通过内在的觉醒,看到内在的光,打开内在世界,并将失明这么可怕的灾难当做上帝的恩典,完成自我和人生。

        本书译者之一朱晓提到,这本书是麦克卢汉推荐给他们翻译的。

        马歇尔 · 麦克卢 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是媒介理论家,研究主题之一就是电子时代,身处快如光电的电子信息海洋,人类的感知模式将由视觉导向转为听觉导向。但是,人的视觉信息占人获取信息的约80%,视觉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几乎没有之一,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听觉导向如何得以实现? 这可绝不仅仅是眼睛用来开车时,耳朵听听广播和说书那么简单。

        雅克提供了一个异常生动、真实和具象的范例。他用诗意的笔触,详细记录自己失明后的听觉体验,从视觉导向到听觉的转变。放弃对视觉的习惯性依赖、听觉生活的生成和展开、内在世界新天地的打开和呈现,对雅克来说,这三者相辅相成、同步进行。他甚至说8岁失明是难得的幸运,一方面,他的认知中已经有足够的视觉素材,不同于天生失明者,对形状色彩等毫无概念,另一方面,8岁还没成年,对世界和生活也没有形成成见,不会太过于抵抗无边的黑暗,过于强求用视觉包打天下。对于生活,小男孩还是自然顺应的状态,既不悲苦抱怨,身体又灵活能适应各种变化,能看就看,不能看见了就不看,有什么感觉工具就用什么工具。

        在从视觉到听觉的转换过程中,他意识到真正的敌人,不是黑暗本身,而是愤怒、恐惧和焦躁不耐烦,这些情绪升起,是因为一开始总是习惯性地、执意要“用眼睛看”来认知世界,却又做不到。这时的世界会瞬间变得混乱,无情,充满敌意,会伤害他,磕碰他,仿佛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他如愿看到。但是,当他放弃惯有的用眼睛往外看,让心静下来,转而内观,光就会投入内在,仿佛一整个全新的宇宙在他体内诞生,内在的光照透一切,让世界清晰的呈现,纤毫毕现。内在光照的世界里有完全不同的视觉体验,所有人都是有颜色的,比如女朋友是鲜艳的红色。

        除了这种神异的内在光亮,世界也以其他完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万物都有自己的声音,包括寂静。此外还有触觉,嗅觉,甚至神秘的第六感。桌子在那里,没有发出声音,雅克也没有摸到,但仍然有空气中的摩擦力,有穿过他身体内在的光亮,让他知道那里有一张桌子。他看得如此清楚,远超过一个心不在焉对外界视而不见的明目之人。终于,他不再是用一种差工具(听觉)勉强“弥补”好工具(视觉)的缺失,而是用一种工具“取代”另一种工具,让世界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而他照样能完全接受世界的所有信息,只是藉由不同的途径和形式。

        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沉入文字,几乎能切身体验一把视觉被剥夺后,世界以一种全新形式诞生的神奇过程。之所以有如此妙不可言的阅读体验,既跟作者深刻细腻的笔触有关,也得利于译者的细致打磨。全书四易其稿,初译由译者之一彭志华译自法文版,二译由朱晓参照英译本校译,彭志华对勘英法文作第三次翻译,朱晓在第四次翻译中润色文字,并加入必要的译注。经过如此“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工细作,也难怪这本书能带给读者奇妙的感觉体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