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后建立的高等教育系统相继走过革旧而立新、跃升至坠落、重建复腾飞的漫长发展历程。不同历史阶段的高等教育结构在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交互影响下呈现鲜明的时代特性。国内学界以往研究多集中于针对日本不同层次、类别教育在特定发展阶段的历史演进,或是教育的某一特质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多维度剖析,而河北大学王文利教授与高伟航博士合著的《明治维新以降日本高等教育结构演进研究》,是近年来日本教育史领域少有的系统剖析、全面透视日本高等教育系统一个半世纪结构变迁历程的佳作。该书以明治维新后日本高等教育系统建立与演进为核心脉络,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要素与高等教育结构之间的交互影响为理路,探寻明治维新至今日本高等教育系统内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管理体制结构演进发展的源生动力、革新举措与实践范型,全面揭示日本高等教育结构演进机理及其阶段性特征。
明治维新将日本从“中古时代”带入“近世社会”,并迅速开启了作为非西方后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因西方侵略而对其价值观充满敌视的文化特性,自上而下以东京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的产业进程,以宪法形式确立天皇及其政府中央集权的政治架构,使得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中融合大量“前现代化”社会的残存因素。日本社会学家富永健一在回顾战前日本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非西方世界现代化中容易产生的扭曲”。1886年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礼颁布一系列《学校令》,框定了战前日本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基本架构,同时将“国家主义”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尊王论”与“国体论”为理念根基确立的“国家性”成为日本高等教育体系最为鲜明的特质。在这种“国家性”的影响下,日本高等教育虽然广集西方高等教育体制之长,却摈弃“国民人格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纯粹目的,丧失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自主意识的现代社会公民的能力,并最终沦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及臣服于天皇制权威顺民的机构。本书指出,战前基本丧失独立性、由政府主导的日本高等教育中,经济产业发展、政府需求为高等教育结构变革的主要推动力。1918年日本政府颁布《大学令》意味着以国立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为主要类别,以大学和专门学校为主要类型的战前日本高等教育系统基本成形,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与类别结构趋于稳定,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子结构则在日本政府的主导下不断变动。
日本二战战败后,美国以联合国占领军名义对日本进行了一场以美国社会制度为基本样板的民主化改革,其实质是铲除天皇主权的威权式专制统治以及军国主义、极端国家主义价值观,彻底破除战前日本畸形的社会构造。这一改革也彻底摧毁战前基于《教育敕语》建立的国家主义教育体制,日本的高等教育体制开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以自发性和源生性动力落实结构性变革,这成为日本高等教育随着战后日本经济腾飞迅速实现规模扩张,从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转型的关键。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自明治维新后基于精英教育目的形成并存续的二元多层结构亟需优化调整,但日本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上迎合产业界需求却忽视教育界诉求,致使高等教育结构在高等教育转型阶段应对失当,其结构性优化举措始终迟滞于入学和雇佣需求的变动,这成为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布《关于今后学校教育整体扩充改善的基本政策》报告,掀开日本教育第三次改革序幕的关键动因。本书认为,日本高等教育在经历持续近三十年的转型阵痛与数次变革后逐步建立起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的系统构造,奠定了21世纪至今日本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形态。
随着21世纪以来日本社会面临老龄少子化、地方萎缩态势的“危局”以及知识型社会来临的“机遇”,日本政府通过推进大学群落的差异化、多样化发展,创设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形式优化类型结构;通过改革学位授予体系,建构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完善层次结构;通过基于跨学科研究范式探索学科专业结构的前沿化;通过“规制缓和”实现管理体制的自主化与个性化。本书指出,日本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进入普及化阶段经历了一系列结构性危机与变革后,其高等教育系统呈现三种关键性结构优化趋向。首先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在学制衔接上基本实现纵向畅通和横向互联,各级高等教育机构在教育层次上与大学实现对等,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也建立起多样化的连通机制;其次是高等教育系统不仅在内部呈现多样化的协作态势,更进一步实现与社会团体、产业部门等多方主体之间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深度合作;最后是日本高等教育系统顺应全球化时代发展态势,通过各类重点投入政策落实少数高等教育机构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目标。在日本高等教育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向上,本书认为,今后日本高等教育系统将基于职能定位进一步细化,同时以充分发挥地区知识核心、引领世界前沿研究热点为方针,不断实现内部结构的优化完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高等教育在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的结构性改革举措,可为我国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构建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体系提供经验参照。在类型结构上,以满足人民对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多样化需求为目标,创新教育形式,以“人人皆愿学、处处皆可学、时时皆能学”的理念探索推进各级各类高校的科学定位与分类发展;在层次结构上通过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举措探寻各级高等教育的互联互通;在学科专业结构上,以国家战略为方针,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在管理体制结构上,注重简政放权与扩大高校自主权相结合,允许高校探索推进基于交叉学科、跨学科等研究范式的新型管理体制建设,加速推进高校与产业部门建立多样态的产学协作机制,保障高校以更加灵活的姿态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相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