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舒晋瑜)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重大项目成果——《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下文简称《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出席会议并做主旨发布。
甄占民表示,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有责任、有义务在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方面走在前、作表率。
甄占民认为,《报告》在以下几方面具有重要创新: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旗帜和灵魂。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最重大的理论成就,是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二,“两个结合”是推动中华文化兴盛和中华文明转型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最重大的理论价值在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结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推动中华文化实现新的伟大飞跃。“两个结合”既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文明底蕴、文化根基,又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进一步深化扩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广度深度与历史空间。第三,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核心理念。我国居民高度评价和认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人民文化实践极大增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创造力,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标识。第四,数字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和强劲动力。中国正在迈入“数字文化新时代”,“文化强国”必定是“数字文化强国”。第五,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全球文明新秩序的新理念。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形态日渐丰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明交流互鉴新格局正在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胡滨介绍了《报告》的组织编撰过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和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第一时间部署实施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举全院之力,聚全院之智,组织开展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努力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大局。《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就是研究阐释工程启动以来,院层面组织实施的首个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组采取集体攻关、分工协作的方式,汇集院内外80余名专家学者,打破学科思维限制,从整体的、历史的、宏观的角度开展跨学科综合研究,形成了有分量、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人才集中的学术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志强谈到,《报告》第二章重点讨论了“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过程及其首创性意义,讨论了在“第二个结合”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辉煌成就,并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角度,深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转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研究员丁国旗强调,“人民文化实践”是《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源自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导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文化实践在增进人民群众的四个认同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人民文化实践以文培元、以文铸魂、以文弘业、以文立心,增进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罗文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执行负责人、研究员李河等做了专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典做《民众高度评价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成就》专题发布,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鲁亚做《北京市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和突出成就》专题发布。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胡滨主持会议,《报告》编委会成员、课题组成员及院属单位代表、出版单位代表等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