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英:易学的发展是中国哲学的开始
在当代新儒家的发展中,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成中英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发展者。其学术著作中,除《易学本体论》之外,还有论述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本体宇宙论、知识论、价值论、伦理哲学,等等。几十年来,他除了在海外讲学,还创办了英文的《中国哲学季刊》。前不久,这份刊物刚刚度过50岁生日。另外,1973年他还创办了国际中国哲学会,到今天也已超过50年,影响到全世界。 (详见7版)
人文语义学的限度及其可能性
人文语义学以观念词为依托,这个观念词既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疑是改变一个时代的重要观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社会也具有这样转型的意义)。历史地看,一意孤行的观念词终将式微乃至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实地说,从善如流的观念词才会不胫而走并伴随着人类渐行渐远。 (详见9版)
游走在家与远方之间的罗斯金
1 872年,53岁的约翰·罗斯金(1819-1900)卖掉了伦敦的房子,搬到英格兰西北部的湖区定居。对于这次迁居,罗斯金的研究者关注不多。不过,罗斯金的这次迁居虽然没有影响他的思想,却是他性格和思想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从中可以看到这位“富二代”文人内心最渴望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详见13版)
中国气候“诞生了”中国传统文化
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有内外两个原因,内因就是中国古人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外因就是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气候。很难想象,世界最特殊的冬冷夏热气候,对世界上最特殊、最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会没有影响。我在《气象万千》第五版中已经总结出,“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寒暑文化”。又例如,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载体。但是如果没有大雪小雪、大寒小寒、大暑小暑……哪里还会有24节气?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的文化公益广告说,“天地有节,风雅中华”。其中的“节”,就是24节气。但影响中华的,何止“风雅”? 所以,广告又说,“赏二十四节气,品五千年文明”。 (详见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