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1月31日 星期三

    国内首个单独设置的文学评论奖项

    首届泰州刘熙载文学评论奖颁奖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1月31日   19 版)

        1月14日,由江苏省作协、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泰州市文联、兴化市人民政府、泰州市广电台承办的首届泰州刘熙载文学评论奖颁奖仪式在泰州举行。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表示,设立一个以刘熙载命名的文学评论奖,不仅仅是纪念泰州杰出人物刘熙载,更是让我们重温伟大而悠久的中华文脉,也让我们记住刘熙载留下的《艺概》,激励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断开新、前进。设立该奖项也是为伟大的民族和文化创新性发展开拓新的境界、提供新的视野、锻造新的方法,记录新时代学者、文学批评家为新时代文学所做出的提炼、概括、表达,担负起作为后辈文学工作者思考、写作、创造的责任。

        泰州刘熙载文学评论奖是以中国近代文学家、理论家刘熙载命名的国内首个单独设置的文学评论奖项,由江苏省作家协会、泰州市委宣传部联合设立,旨在奖励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优秀成果,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发展。面向全球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学者、评论家的原创性中国当代文学评论论文和著作(不含论文集和汉译论文、著作)开展评选。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泰州为永久颁奖地。

        首届泰州刘熙载文学评论奖评审委员会根据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坚持历史与美学并重、思想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原则,鼓励介入当代文学创作前沿的新时代文学研究与批评,鼓励创造性转化中国文论传统、建构中国特色文学批评话语的优秀作品等标准,评选出著作奖2件、论文奖6件、本土评论家奖1件。其中,陈晓明、孙郁获著作奖,孟繁华、南帆、张清华、季进、黄发有、陈思和获论文奖,周卫彬获本土评论家奖。

        获奖评论家对于刘熙载评论和自身学术所受其影响感慨良多。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思和回忆说,自己读刘熙载的《艺概》还是在大学四年级,现在大概的内容也记不清楚了,但是有一句话他一直记得,就是当时老师强调的、也是刘熙载在《艺概》里说的“诗品出于人品”。“我对自己的目标,是希望能写出一流的批评文章,创造一流的诗情,同时也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陈思和说,这大概是一个难以完全达到的奢望。但是这40年,他一直在朝这个目标努力前行。

        “刘熙载是近代中国名垂史册的伟大学者,他的《艺概》至今仍然焕发着巨大的思想光芒,他的‘诗品出于人品’的断语至今仍然是给我们以巨大启发的真理。先生的学问和思想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辽宁省作协副主席、沈阳师大特聘教授孟繁华说。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表示,自己年轻的时候受到西方文论的影响,中年以后开始向传统致敬,学习古代文论的写作的这种方法。从刘勰到刘熙载,有一个伟大的文脉传统,它的悠长是西方文论所无法代替的。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发有认为,刘熙载文学评论奖是向刘熙载和《艺概》致敬,是向文学的求真求美精神致敬,必将对当代文学评论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晓明说“刘熙载的著述给我的影响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他那种敢于下论断的那种见识、气魄和担当。刘熙载以道论文,敢于随时论断,比如秦汉之别,唐宋之分,或论文体,或述文风,或辨辞章。这种论断对一个时代的总体概括如此准确、如此果敢,这样一种学术方法、学术眼光和一种气魄,我深为敬佩。”陈晓明认为,刘熙载文学评论奖可以说在文学界亮起了一盏明灯,照亮和温暖了从事文学批评工作者的心田。

        苏州大学教授、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季进提到,《艺概》是自己最早读完的一本完整的中国古典诗学著作,虽然薄薄的一小册,当时读得囫囵吞枣,但后来几十年当中回头想来,其实当时就已经形塑了当年他对文学、艺术的一些基本认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从求学时代就断断续续地读《艺概》,感觉受益很多。张清华说,通向“艺”的道路上,有两点很重要,一点是“详极以备道”,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才能够充分地彰显“道”;但另一点,叫做“通道则必简”,就是一定要简化。就是在详极和必简之间,应该是有一个辩证法,这应该是《艺概》的非常重要的核心的思想。

        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福建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南帆提到有一个说法,就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的“思想淡出、学术凸显”,但是对于理论工作说来,二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学术不仅仅是自己案头的工作,同时,各种各样的理论,也很大程度上转化为思想,促使他思考我们自身的时代、历史和生活。

        (文字整理:宋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