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1月24日 星期三

    新文科建设并非全然推翻传统文科专业,无中生有地创造一个全新的学科学术体系,而是应该在原有学科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突破。建设“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体系同样如此,必须系统梳理政治学专业本科课程现有的历史要素,并结合新时代新使命的要求进行“把脉问诊”,找准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与改革。

    新文科背景下“政治学+历史”融合育人刻不容缓

    黄承炳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1月24日   18 版)

        随着“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日渐成为社会共识,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性也越发得到彰显。无论是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与培养时代新人,还是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推动文科教育融合发展,都迫切需要加速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既要有理论创新、宏观规划与整体统筹,同时也需要各个学科“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各自学科专业特点、结合行业领域特定问题的新文科实践路径。立足政治学学科,考察分析政治学如何吸纳历史要素开展新文科建设,特别是如何通过建立“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体系,将新文科建设理念与人才培养实践结合起来,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更多“政治学+”多学科融合发展实践奠定了基础。

        新文科背景下“政治学+历史”

        融合育人刻不容缓

        自从教育部明确提出“新文科建设”这一主张以来,“新文科”已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新主题与新议题。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指出:“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是推动传统文科更新升级,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重要路径,新兴文科专业诸如中共党史党建、纪检监察学、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的形成发展均是如此。政治学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新文科背景下,也应充分汲取多学科要素和资源,转型升级,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政治学人才。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包括政治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都需要实现从西方化的学科体系向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转型,也就是学科体系的“中国化”。当前,世界政治局势和社会科学理论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的历史经验转换成为具有普遍性的政治学知识,从而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政治学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使命。要达成这一使命,政治学就必须主动围绕中国历史经验开展跨学科研究,而这也恰恰因应了上述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政治学转型升级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因此,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政治学,也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从历史中吸收智慧、汲取资源,既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也高质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建设“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体系,加强政治学本科生历史视野与史学素养的培养十分必要,也刻不容缓。从学生发展角度看,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史学素养,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治国理政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的时代需要;从学科发展角度看,培养对中国古今政治变革既有兴趣又有研究能力的生力军与后备力量,也是探寻适合中国的政治学范式,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重要战略需要。

        “把脉问诊”政治学专业本科

        课程现有的历史要素

        新文科建设并非全然推翻传统文科专业,无中生有地创造一个全新的学科学术体系,而是应该在原有学科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突破。建设“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体系同样如此,必须系统梳理政治学专业本科课程现有的历史要素,并结合新时代新使命的要求进行“把脉问诊”,找准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与改革。

        国内政治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历史要素。重视学科有关历史是国内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的重要传统,正如文学有文学史、法学有法制史、经济学有经济史一样,国内各高校政治学专业一般也将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和政治史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之中,而且占据相当分量。以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为例,“中国政治思想史”为4学分,“中国政治制度史”为4学分,“西方政治思想史”为3学分,“西方政治制度史”为3学分,“西方政治史”为2学分,合计16学分,均为专业必修课,占据专业必修44学分的36.4%。除此之外,还有“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国际关系史”等相关课程同处专业选修课的行列之中。毫无疑问,上述课程都与历史密切相关,它们在国内各高校政治学专业的普遍开设是打造“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体系的重要基础。

        建立“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体系,目前政治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主要缺乏的是对历史类原始文献和前沿文献的导读课程。现有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和政治史课程主要侧重经典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能够帮助学生对学科相关历史形成初步感知与印象,但是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也不能满足学生进一步求知的需求。要培养更多有兴趣、有潜力从事“政治学+历史”跨学科研究的学生,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政治学+历史”跨学科研究有特定的研究门槛,以中国传统政治研究为例,首先,必须能够大体掌握传统政治文献的概况;其次,需要初步具备阅读和分析文言文文献的能力;最后,要学会阅读和使用历史学前沿研究成果。显然,现有基础类课程很难起到培养学生这几方面能力的作用。即使学生在基础类课程的学习中产生了对“政治学+历史”跨学科研究的兴趣,除了个别指导之外,目前并没有相关配套课程进行进一步引导和培育。

        打造三位一体的“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体系建设

        “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体系的建设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现有历史要素,加紧补充不足的课程,另一方面也需要坚持政治学的主体地位,突出相关课程服务于政治学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以打造“知识-文献-研究”三位一体、逐层递进的“政治学+历史”课程系统。

        (一)知识类课程

        知识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决定学生是否有兴趣以及是否有能力进入某个特定研究领域的关键。政治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现有的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和政治史等课程,均属于知识类课程。这类课程开设历史相对较长,师资力量与教案教材等课程资源相对成熟,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不过,在建设“政治学+历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这类课程需要更加明确其功能定位。一方面,这类课程需要注重知识的权威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建立整全的知识框架,从而为学生进入这一领域并选择合适的探究模块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这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政治学+历史”融合发展兴趣负有重要使命,因此课程内容应当具备一定程度的趣味性和延展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进一步的拓展学习。

        (二)文献类课程

        历史研究必须以原始文献作为基础,“政治学+历史”虽然以政治学为主体,但也不能例外,绝对不可以脱离原始文献,否则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文献类课程就成为了“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献类课程在历史学本科专业开设已久,但是并不能将之简单移植到“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体系中。无论是课程学分占比、文献种类与范围,还是对学习目标的要求,“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体系都不同于历史学。“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体系的文献类课程在培养方案中不会占据太大比重,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了解政治类原始文献的种类、体例等概况,带领学生初步形成原始文献阅读体验,而非培养学生直接使用原始文献从事研究的能力。就实践而言,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已有“中国政治思想名著选读”、“《资治通鉴》导读”、“《论法的精神》研读”等文献类课程,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选项,不过在文献广度方面尚有欠缺,还需进一步整合优化。

        (三)研究类课程

        “政治学+历史”跨学科研究与政治史学(包括政治制度史、政治思想史等)均以过去发生的政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但是二者的研究目标与研究进路并不一致,政治史学侧重揭示历史事实和历史规律,而“政治学+历史”跨学科研究则是将历史事实作为研究政治理论、政治规律的养料。这种区别恰恰构成了“政治学+历史”跨学科研究与政治史学的天然分工,前者的推进需要以后者的成果为基础,而这也是为什么“政治学+历史”融合发展要在政治史学发展成熟之后方才被提出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体系的任务之一,便是开设研究类课程,初步培养政治学专业学生阅读和使用政治史学前沿研究成果的能力。笔者从2023年开始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中国传统政治研究专题”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自身最新研究成果与学生展示评议政治史学前沿研究论文两种授课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实践经验来看,“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体系的研究类课程,重点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而在于培养学生动态掌握有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并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的意识和能力,因而教师在篇目选定以及勾勒前沿论文与基础知识之间关系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精力。

        (四)政治学主体地位

        上述“知识-文献-研究”三大层次的“政治学+历史”课程,旨在加强政治学本科生历史视野与史学素养的培养。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这一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政治学的主体地位,每门课程都应该明确服务政治学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首先,“政治学+历史”课程在内容上应该注重与政治学理论的衔接,突出历史类“知识-文献-研究”的政治学色彩;其次,“政治学+历史”课程在时段安排上应当晚于“政治学原理”等政治学基础理论相关课程,从而有助于学生带着政治学视野和问题意识学习历史,并最终丰富其关于政治学理论的认识;最后,“政治学+历史”课程应与本科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相结合,引导感兴趣的学生在“政治学+历史”范畴内选题和写作,将课程内容应用于政治学实践,进一步提高“政治学+历史”课程体系育人成效。

        “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体系

        建设迎难而上

        新文科建设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可资借鉴的多学科融合发展案例较少,因此,当前开展“政治学+历史”融合育人,建设“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体系还面临一定困难,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各高校政治学本科专业虽然都有部分历史类课程,但尚未形成具有普遍共识的课程标准与课程大纲;第二,各高校政治学学科普遍缺乏中西政治思想史以外其他历史领域的师资力量;第三,虽然市场上不乏历史类“知识-文献-研究”课程相关教材,但主要面向历史学专业学生,难以满足“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的需要。

        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加强现有师资力量培训,同时培养和吸纳更多兼具政治学与历史学两个学科背景的学者加入这一领域,短期内也可通过联合政治学与历史学两个学科的师资力量来完成有关教学工作;第二,以点带面,全力打造三到四门精品课程,积极申报各级各类一流课程、示范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建立有关课程标准,并编写出版有关教材,从而带动“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体系的建设。

        当然,更重要的愿景是,在“政治学+历史”课程育人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时,积极总结经验,进一步开展更多“政治学+”融合育人实践。同时,也可以为新文科建设贡献可借鉴与参考的多学科融合育人样本。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