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1月10日 星期三

    惟实励新,奋楫笃行,着力推进学术出版

    马来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1月10日   14 版)

        马来

        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西北大学出版社回顾总结建社四十年历程、砥砺前行再出发的一年。一年来,我们持续深耕学术出版,在历史文化与思想学术两个方面不断凝练方向,打造精品,提高出版传播力。

        耗时六年完成的国家重点图书“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14种),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原会长王子今先生领衔主编,以十余个专题对秦崛起、统一及崩亡的历史进行长时段考察,总结秦文明特质和秦文化特征,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提供借鉴。中国汉画研究会原会长顾森先生领衔主编的《中国汉画大图典》,首次以图典的形式对汉画进行分类整理,学术性、艺术性兼备,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这两套书分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和图书提名奖。“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也入展上海印刷出版博物馆举办的“2022—2023全国获奖出版物菁华展”。为深化秦史秦文化研究,7月份,我社与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等单位合作举办“秦史秦文化高端论坛暨专题学术考察”活动,紧密联系专家学者,在五天时间里,把学术研讨延伸至秦人崛起沿线遗址、考古现场及博物馆,感受历史余温,开掘学术专题,研讨布局丛书第二批内容。在中华文明探源日益深入的今天,我社出版的“古史辨派”重要成员张西堂先生学术论著集受到学界关注,12月23日,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在京举办“回眸与前瞻:2023年中国秦汉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张西堂全集》出版座谈会”,多位专家对张西堂先生学术成就及其时代价值进行研讨和阐释,彰显《张西堂全集》整理出版的现实意义。国家重点图书“清编全唐文校订”及“关学文献整理续编”基础工作基本完成。“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丛书”编校工作系统展开。

        “在汉语的国土展望世界,致力于当代精神生活反思、重建与再生产”的“精神译丛”,自面世以来,以全方位反思西方现代性、为重建中华学术主体性提供借鉴为目标,2023年译介出版了柄谷行人、阿尔都塞、齐泽克、马舍雷等现当代西方思想家学术著述5种。我们还出版了填补古典希腊语、古典拉丁语语音学和音韵学研究著作翻译空白的“古音三书”,译介出版了“着眼文明交流互鉴,开拓古代神话研究”的“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丛书(5种)。出版了反映国际援助、抗击非洲埃博拉疫情故事的“重大文化精品创作项目”图书《炙热之地》。同时,围绕国家倡议和重大主题,着力推进“丝绸之路文明交往史丛书”等重点图书编撰。汇集百年来国际三代维特根斯坦研究群体学术成就的“维特根斯坦译丛”正式签约启动。

        一年来,我们统筹规划,以出版服务时代的举措,得到了学界、媒体和广大读者的认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先后刊发著名历史学家、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的“三代学人厚积薄发,学术创见不落窠臼”等十余篇评论文章对“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价。5月18日,《光明日报》整版刊发《读汉画,走进汉文化》的文章,介绍汉画与汉文化,认为《中国汉画大图典》是走进汉文化的便捷之门,该文被《新华文摘》2023年第16期以封面文章全文转载;《陕西日报》于2月、8月先后刊发记者署名文章对我社的《名师学术大家文库》等图书进行表彰推介。

        如何让黄河文化深入人心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也是中华民族血脉传承走向现代文明的长期课题。2023年,我们组成以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神学家等为主要成员的考察队,在前期40余天沿黄考察基础上,完成了“晋陕黄河左岸、右岸历史人文”两部图书(《出入龙门》和《陟彼山河》)的编辑出版;目前黄河河南、山东两岸的考察工作也已完成,2024年6月将完成《河洛中原》《海岱山东》两书的编撰和出版,随后开始阴山河套兰州段、西上昆仑三江源的考察,2025年“十四五”结束时,完成“黄河岸边的中国丛书”全部7种图书的出版。黄河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艰苦的田野考察是感受认知黄河文化的基础,毛泽东主席曾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多次提出组织考察队,要沿黄河考察,并提出不坐火车不乘汽车、骑马考察黄河的方案,只可惜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历史把这个“遗憾”留给了今天,留给了实现民族复兴的这个时代,我们的考察正是沿黄河而行,在此基础上对生发的与民族文化性格、观念性价值坐标以及那些看似恒定的历史人文专题进行深入探讨。

        学术出版是与人类思想认知进程相伴的崇高事业,2024年我们将紧贴时代脉搏,树立高远追求,与学界建立良性互动,在对话中深化、拓展学术出版,并提高出版传播力。

        (本文作者系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