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三

    《寻找马吉影片》详述南京大屠杀铁证寻找回归过程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2月20日   02 版)

        本报讯 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编的《寻找马吉影片》近期由译林出版社推出。资深记者陈旻撰写的这部纪实力作详细记录了中外各界人士寻找并追回马吉影片这一南京大屠杀铁证的过程。

        1937年,一批外国友人用笔和摄影机记录下日军的暴行。其中,马吉牧师拍摄的16毫米胶片影像,以及约翰·拉贝记录的《拉贝日记》,是最为重要的史料文献。

        1990年12月,德国公布了一份前德国驻华大使馆南京办事处政务秘书罗森的报告。罗森写道:“日本人在南京的恐怖统治已达无以复加的程度。在此期间,美国主教派教会布道团成员、使馆顾问约翰·马吉拍摄了影片。这部影片是对日本人所犯残暴罪行有说服力的见证。”

        而在此之前,日本众议院议员石原慎太郎在接受某杂志采访时表示:“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的。”由于那时未发现影片复制品,马吉影片一度被日本右翼叫嚣为“鬼片”。这激起了正义人士的愤慨。爱国人士邵子平等人在《纽约时报》上刊发全页广告,向全世界征集南京大屠杀有关资料。艾迪斯·费奇夫人看到报纸后联系邵子平,将父亲乔治·费奇的回忆录《我在中国八十年》以及保存的“11分钟”版马吉影片等交给邵子平。

        1991年,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在纽约成立,邵子平任总干事。邵子平决心找到马吉影片的原片,几经周折联系到马吉牧师的儿子大卫·马吉。当年7月12日,在大卫·马吉家中地下室里堆放的杂物中,邵子平翻找到装有影像胶片的铜盒。这正是马吉拍摄的记录南京大屠杀现场的胶片原片。

        2017年底,记者陈旻执行《大公报》关于海外华人追寻南京大屠杀史证的专题策划。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向她推荐了邵子平以及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在翻看邵子平的论文时,陈旻注意到文中记录的马吉影片时长37分钟,而纪念馆的馆藏只有17分钟。作为侵华日军暴行的重要证据,影片的画面哪怕多一秒都是珍贵的。从此,“37分钟”版马吉影片的追寻开始了。

        邵子平告诉陈旻,“37分钟”版马吉影片“一寸盘”极有可能在前任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会长陈宪中那里。于是陈旻通过微信、电话和邮件与陈宪中反复沟通,一次次催促陈宪中寻找“一寸盘”。2018年10月,被遗忘27年的“37分钟”版马吉影片“一寸盘”终于被找到。

        为了让这“37分钟”版马吉影片早日回归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政府机构、专家学者、报界多次商议,认为应该邀请邵子平等人来到南京,让他们感受南京人民对他们的尊敬。于是,在陈旻精心策划之下,邵子平回到阔别71年的母校南京琅琊路小学,并被授予“杰出校友”称号。经多方努力,邵子平还领取了期盼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实现了落叶归根的梦想,将户籍落在了南京。

        最终,邵子平、陈宪中以及现任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会长姜国镇等决定,将“37分钟”版“一寸盘”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陈旻以寻找马吉影片为线索,采访了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的一些创始人和重要骨干成员,并查阅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在《寻找马吉影片》一书中全面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爱国人士寻找南京大屠杀铁证的故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