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人类的自我负责:探讨问题与答案的哲学三书

    孙津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2月13日   19 版)

        《哲学的样子——文明变化中的新范畴》《哲学的味道——为什么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哲学的颜色——美学的关联形态》,孙津著,团结出版社2023年10月,124.00元/全三册

        哲学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真实含义。今天,哲学本就具有的问题与答案相互转化的特性日益凸显,这揭示了哲学史的重要变化,也表明了人类的自我负责对其文明以至物种存续的现实意义。

        不管适应环境还是改变自然,人的活动看起来总是对象性的,所以也就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工业革命、金融资本化、世界贸易以及与之相伴的科学技术更是巩固和加甚了这种认识,因为一切财富(好听一点叫做“文明”)都被当成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相对而言,农耕时代的对象性特征就不那么明显,因为一切财富都被当成土地(大自然或“老天”)恩赐的。农耕文明讲伦理,就是人在地球万物中的位置,也就是非对象性地活着的秩序,所以道德作为人为了保护自己设计出来的约束性保障,也是非对象性的。

        但是,思维与存在只是形式上的表述,不是哲学的本质。严格说没有思维的存在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意义,而思维不仅也是一种存在现象,甚至还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人的任何活动、包括思维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做判断,即确信是什么、说明为什么。换句话说,人总是基于假设或相信什么东西是其所是的那个样子才能进行相应的活动,包括思维、生存、对话、创造等,甚至假设或相信本身,而这种状态所体现的,就是哲学的非对象性特征,或者说属人的形式规律。

        作为承载上述判断、假设、相信的基础性功能,“是”提供了问题的必然性和必须性,也就是或显或隐地提出由“是”所表达或指向的命题,而答案则是各个命题相应内容的具体展开或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讲,哲学的实际内容不是思维与存在,而是问题与答案。相对说来,道理是一种知识形态,叫做“知道了”,而哲学作为道理的道理则是一种选择,即问题与答案的相互转换。

        问题与答案的相互转换超越了思维与存在的对待,是道理运用的实际形态,甚至前提,因为问题就是无处不在的“是”本身,是不得不随时使用的命题。由此不难理解,作为命题的问题是不可能被解决的,而只是经由某个或某种答案转换生成别的问题。比如,保护地使豹子的种群增扩了,但与牧人、牲畜的冲突也加大了。这种情况既是一个问题之所以包涵多种答案的根本原因,也是问题与答案相互转换的基本常态,并由此支撑着人的生存与活动。

        对象性文明及其意识的特征化标志,就是日常生活的不断便捷化,包括网购、快递、电子导航、无人驾驶、智能门锁、机器人做家务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等所有方面的工作和努力,都在为这个便捷化服务。但是,生活上无止境地追求便捷化是违背人的生存伦理的,而已经导致的一个结果,恰恰是人不会休息了,好不容易有点时间,就玩手机。把手段当成目的,把自己当成机器的零件,却乐在其中。比如,明明是为了发展才要创新,偏要说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就连最为自我愉悦的旅游也要标榜为“打卡”,而相应的景区则叫做“打卡地”。

        与地球的年龄相比,人类从进化到今天的所有时长还不到一天24小时的最后一分钟,但人已经加速度地走向自己的反面了,以至于科学家和学者认真地讨论以人类自己为主角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他们设想了核战争、网络事故、机器人失控、瘟疫等近十种人类灭绝的方式或导因,哪一种都是人自己的文明造成的,通俗地讲,就是人自己作出来的,而且作得越凶,死得越快。正是针对或由于人这个物种从物质到精神全面异化的境况,人类的自我负责才成为具有终极意义的问题与答案,而相应的探讨也就或许可以叫做“问答主义”哲学。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